划拳中言语和手势隐喻认知研究——基于对川渝和福建客家地区的调查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s in stroke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nd Hakka area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m are based on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human beings. On the other hand, gesture metaphor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iconicity and cognitive economy, both of which accord with the basic assump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order to mak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metaphor, we must examin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oscience and sociocultural cognition. Strengthen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convergence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evidenc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onsolid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but also the internal demand of it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22G005)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覃胜勇,张长颉;Lakoff和Johnson体验哲学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4 刘云飞;雷卿;;交际过程中概念流利缺乏和多样性缺乏的隐喻性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牛云平;杨秀敏;;人本与物本——“翻译”与“translate”语义谱系分析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姚敏;隐喻理论的认知本质与理解[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祖文;;《说文解字》玉部字的认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丛滋杭;;用外语思维抑或是互构式思维[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10 刘铁铠,谷化琳;比喻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及其感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3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4 曾建彬;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向军;信任、缺省与偶在[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磊;从认知角度谈隐喻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赵桂英;汉英时间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叶鸣;汉英概念隐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5 黄洁;In和Out语义转移及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龚玉苗;培养隐喻意识与扩展英语词汇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二占;[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姜增红;概念整合中的个性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史林书;从认知角度看英语中的空间隐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友文;隐喻意识的加强对经济类英文阅读影响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3 文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4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5 文旭;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湘西;;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2 刘沛;;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之比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玉梅;;关于概念隐喻工作机制立体空间模型假设[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4 金凤;;论概念隐喻在英汉广告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5 高远;程浩;;军语在商业用语中语义泛化的认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6 顾建敏;;汉英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与文化映射[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吕华蕾;;概念隐喻对词汇习得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8 孔英婷;杨廷君;;论汉语“眼”的概念化隐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9 赵芳芳;;概念隐喻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王艳东;;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汉时间谚语的对比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永;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D];天津大学;2010年
2 寇丽莉;“心”隐喻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凤平;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5 冯艳;英汉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连贯作用[D];贵州大学;2008年
6 吴华;英汉天气词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孙瑶;计算机隐喻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李佼慧;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衔接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寰;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论《老友记》中的概念隐喻[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10 甘智敏;中美经济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6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6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