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和“曾经”的语用功能及对句类的选择
[Abstract]: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lready" and "once" start with three theories of plane grammar, which are as follows: the topic of "once" sentence is static and often simple, the topic of "already" sentence is dynamic and relatively complex, "already" can often indicate the completion of non-truth value, "once" often means the completion of truth value, "once" means positive emphasis, "already" means reverse emphasis, "once" means positive emphasis, "already" means reverse emphasis, "once" means positive emphasis, "already" means reverse emphasis, "once" means positive emphasis, "already" means reverse emphasis, "once" means positive emphasis, "already" means reverse emphasis. When "once" represents the cohesion function, "once" can appea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ntence and play the role of connecting the above and the following. "already" does not have the function of cohesion. In the choice relationship of sentence class, in declarative sentence, "already" sentence has narrative function, 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convey semantic continuity, 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is objective, does not have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of the speaker, and "once" sentence is used to trace something in the past, play the function of memory or narration; "already" can be used in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nd imperative sentences, and "once" can be used in right and wrong questions and selective questions.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H13;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吕明臣;走出“句类”的误区[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张家泰;汉语句类划分标准新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马真;;“已经”和“曾经”的语法意义[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圃;;近30年现代汉语祈使及祈使句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张亚晶;;浅谈限定副词“就”[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1期
3 于秀金;;信息结构脱离语境句法实现的动因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4 白莉;;试析名词谓语句的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04期
5 李宁;郑杰;;汉语口语人际主位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潘瑞春;;校园另类程度状语探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盛丽春;;“大概”、“也许”和“恐怕”的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2008年01期
8 徐杰;;句子语法功能的性质与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范群;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焦点标记“给”[J];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崔容;;《茶馆》中的会话含义推导[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隋岩;基于“动态流通语料库”的“有效字符串”提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甘瑞瑗;国别化“对外汉语教学用词表”制定的研究:以韩国为例[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4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额尔敦朝鲁;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动词语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8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尹洪波;否定词与副词共现的句法语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10 刘立成;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艳楠;副词作状语的移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永Zs;试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指向[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金;对外汉语中的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教学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子凤;时间词“刚”、“刚刚”和“刚才”的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丁俊苗;《醒世姻缘传》复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盛丽春;或然语气副词“大概”、“也许”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彭湃,彭爽;“每每”与“往往”、“常常”[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冯广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词语的超常搭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5 孙菊芬;“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史锡尧;副词“都”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1990年04期
7 吕明臣;汉语“应对句”说略[J];汉语学习;1992年06期
8 王红;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9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的意义[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10 郑定欧;汉语动词词汇语法[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少杰;;“此处省略N个字”的语用意义:浅谈言语交际中语境之重要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2 王华;;从语用的角度看反复辞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3 刘湘粤;;社会符号学视角看傅东华译本的意义再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雪燕;;“好吧”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浅析[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5 马生仓;;论文化差异与翻译的不等值[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董春雷;韦力文;;符号学视角下的文化翻译[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春泉;;从语用角度看《西游记》对话中谐音[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同玲;祁坤钰;;浅谈藏语单句的类型[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9 石锐;;浅析汉语重复词的翻译[J];现代交际;2011年06期
10 张金该;;利用附加句解英语单项填空题[J];高中生;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雒自清;张艳红;;汉英翻译中主辅变换的类型[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颖;池毓焕;;汉英机器翻译中要素句蜕变换初探[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熊亮;;HNC理论下对“得”的理解和处理[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千驹;唐兴全;林杏光;;论旨网格的描写和HNC句类表示的比较分析[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孙圣涛;姚燕婕;;智力落后学生对不同句类的指令理解与反应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林杏光;;为NLP创立模式,用HNC研究汉语[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董世荣;;浅析英语词汇语用意义的形成机制[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邓欢;;情态动词在英语新闻简报中的语用意义及逻辑基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晋耀红;;汉语句蜕处理[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李颖;;汉英机器翻译中要素句蜕处理初探[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十年 小菲;《七剑》正反说[N];中国电影报;2005年
2 尚德琪;相信农民的市场觉悟[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3 岩青;力戒重复和冗余[N];中华新闻报;2004年
4 周锡令(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跨越“两栖语言”的沟壑[N];计算机世界;2002年
5 何慕 蒋云飞;寻求外脑前 自己先号脉[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杨子忱;长春方言[N];吉林日报;2005年
7 贾泽宗;养身重在养心[N];辽宁日报;2001年
8 高宁;中餐和西餐[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9 忻雁翔 (编辑);用诗的语言写诗的经济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10 葛建新;银行金融广告栏 别让我们等得太久[N];中国信息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卉;符号意义再现:杜甫诗英译比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余金枝;矮寨苗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殿宇;“已经”和“曾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春;语用意义与现代文阅读[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3 李丹弟;阐释话语中词的语用意义[D];东华大学;2005年
4 兰巧玲;现代俄语中的评价与评价句[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万智慧;“曾经”与“已经”的对比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秀霞;关于文学翻译中语用意义等效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柯;论语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肖思琴;俄语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静;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史云松;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语用因素[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08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0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