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思维与表征形态差异——析英、汉语言静动表征态势的哲学视角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江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青年研究项目“英、汉思维与表征形态之异”(2010WQ00N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花萍;;为“汉字”重新定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许振波;浅析中国社会转型期“民间段子”的研究价值[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肖薇;张岚;;《婚姻法》汉英文本语篇分析及文化义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德让,龙云平;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傅维贤;英汉重复格的比较与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杨成虎,钱志富;“隐我”与“显我”——王维与华滋华斯山水诗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世芳;省略现象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傅绍清;周珍霓;;“意念对等”与英汉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张传彪;傅绍清;;从“假相等值”看词典的“双刃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汤艳丽;;关于强化母语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俞红秀;;汉语基本颜色词联想意义之“两柄”修辞探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邓时忠;;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思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欧妮;;突显地域性 增强实用性——由通用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7 徐时仪;;略论汉语文白转型与平民意识[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倪梁康;;人的理念:天性还是历史?——由洪堡语言世界观思想引发的问题讨论[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任宏丽;;通过编写汉字中医文化图书普及中医药知识——浅谈中医药科普创作的创新[A];2010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李明;论英语习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童洁萍;中西思维模式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齐娜;语文教学中哲学素养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云萍;汉字“象”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莉莉;《阿Q正传》汉英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吴焕宝;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汉字教学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文兵;;犹太人特质的思维模式[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2 杨芸;;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倩;;从“后儿童时代”到“儿童本位”——由当代儿童看儿童电影的思维模式[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4 黄丹丹;;谁“盗”了我们的“梦”——读楚渔《中国人的思维批判》[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5 傅旭;;试析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6 张金凤;;如何突破设计教学中的惯性思维模式[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7 董友福;;八股文的模式化训练对写作教学的借鉴意义[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杨跃珍;;英语写作中because原因状语从句用法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9 杨宗鸿;;砸碎旧传统 放飞新思维——有感于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6期
10 洪丹;;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稿的语篇对比修辞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进田;;论价值哲学研究方法论模式的转变(提纲)——从“主体—客体”关系模式到“经验—超验”关系模式[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云放;;两种思维模式的碰撞与交融——科技时代中医教学法探索[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燕芳;;中西思维差异在广告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程国清;;浅谈高考试题中科学方法考查[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5 陈彦会;;从跨文化的角度论思维模式对语篇翻译的影响——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祝酒词的译文与原文对比为例[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林莉莉;;英汉翻译写作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国钧;宣恩情;;浅谈思维模式与船舶驾驶安全的关系[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8 陆钟武;;我国企业的绿色化问题[A];2007中国科协年会院士专家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何清新;;超越“二元对立”——关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一种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配富;;中西医不同特色与中医继承创新[A];中医药现代化与科技创新高层论坛暨第二届金陵名医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亦冬 整理;改造我们的思维模式[N];工人日报;2010年
2 王建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科研工作几种思维模式的体会[N];中国水利报;2011年
3 青岛作家协会 柳士同;文化、制度与思维模式[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陈启宇;中外经理人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兼容[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晁征;建设性批判是民族精神健康的表现[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雍忠玮;转变Linux的思维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陈晓星;企业赈灾募捐思维模式需创新[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何颖;在反贪战线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N];铁岭日报;2009年
9 柳长立;管理创新关键靠思维模式创新[N];中国汽车报;2004年
10 ;改造思维陋习 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信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诚挚;中医学的思维模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2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月英;《黄帝内经》象数思维模式[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4 李安;刑事裁判思维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易顶强;权力重置的文化内涵[D];武汉大学;2007年
6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7 范雪飞;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继受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吕炜;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业盈利性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李建国;《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彦;文化哲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D];暨南大学;2004年
2 麦强盛;项目风险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3 于巧峰;中英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的转换[D];东华大学;2006年
4 牛小莉;西方心理学科学化道路之文化探源[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瑛;互文性研究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福珊;母语思维对不同层次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漆晓玲;中国特色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途径[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吕璀璀;思维模式对中美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林绪肃;大学生中式英语的成因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4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