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国茶名的隐喻转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06:40
【摘要】: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的主要产地,茶叶的种类纷繁多样。中国自古以来就对事物的命名非常讲究,在茶叶的命名上也有同样的体现。比如如何能在命名中凸显各类茶叶的特点,又如何能体现出茶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这些都是在给茶叶命名时需要考虑的,事实上许多茶名都涉及到转喻或隐喻。本文以六大茶系及其他非六大茶系中涉及隐喻和转喻的茶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尽研究。本文共搜集到649例语料,其中隐喻类茶名70例,转喻类茶名472例,隐转喻类茶名107例。首先,本文分析了茶名中的隐喻、转喻、隐转喻结合以及一名多解的现象和特点。我们发现隐喻类茶名中多以茶叶直观可见的直接特征作为隐喻目标域,但不同的是,同样作为茶叶直接特征的颜色却以概念转喻居多;转喻类的茶名,又可分为含类名茶名、不含类名茶名以及含固化类名的茶名,其转喻性依次逐渐增强,语义层次也依次逐渐增加;而隐转喻相结合类茶名以不含类名的[转喻+隐喻]最多。其次,结合概念整合理论与生成词库理论中的物性结构理论,根据茶名中直接成分的词性将其分为不同的结构类型,从物性结构角度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茶名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发现茶名中单一的物性角色的凸显以形式角色最多,而多种物性角色的凸显中,以形式角色和构成角色的双重凸显数量最多。最后,文章分析了茶名中的整合机制,分析发现隐喻类茶名中以[N1N2并列隐喻]和[N1N2整体隐喻]分别位于第一、第二位,转喻类茶名以[N1转喻]居多,其次是[N1N2并列转喻];隐转喻相结合中则以[N1转喻N2隐喻]最多,而在各个认知类型的隐喻或转喻层次上来看,并列型认知结构最多,且以“右中心并列”为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贵祥;;转喻映射的分类与特征[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2期

2 胡晓青;;试论转喻在庭审话语中的三种作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8年11期

3 席建国;;复杂转喻现象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4 王跃平;;概念理论视域下的转喻分类[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5 王琴;J.Littlemore;;《转喻:语言、思维和交际中隐藏的捷径》评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6 崔玉莹;;批评转喻分析模式下的“冲突”转喻研究——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声明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5期

7 马瑞洁;;叙事绘本中情绪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3期

8 石宝梅;;浅析汪曾祺小说中的转喻现象[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9 李红娟;严敏芬;;转喻概念化时间的理据浅析[J];文教资料;2016年31期

10 汪洋;;转喻的理解与翻译探析[J];文教资料;201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刘春伶;;认知转喻与英语教学论纲[A];2019年“一带一路”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9年

8 黎雨薇;;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转喻认知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香兰;;前置语境信息对转喻理解的影响:基于眼动实验[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10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刘辉;是“转喻”,还是“领有”?[N];语言文字周报;2019年

2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杨义;文学:生命的转喻[N];光明日报;2007年

4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彦春;为何?何为?叩问无所不在的隐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5 王lN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8年

6 孙馥秀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梁晓玲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说“硬核”[N];语言文字报;2019年

7 蒋蓝;词典式写作的地缘性转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静;英语名化的语法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彬;宋词中转喻的认知分析及其英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2 刘爽;中国茶名的隐喻转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徐畅;转喻视域下新兴主观评议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4 郭娜;俄汉电信词汇的转喻生成机制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5 郝丽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英译过程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年

6 晁燕玲;语篇连贯的转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7 祁瑶;中国教育新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转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

8 李炜炜;中美政治新闻中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9 吕倩;汉语“的”字构式的转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10 梁珊珊;汉韩语含“手”和“脚”的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29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29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