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3 20:45
本文以共时平面为研究基础,运用结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功能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采取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式对与“半”相关的四种格式——“一A半B、半A半B、半A不B、半A不A”分别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对每一种格式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分析了在表低量级特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了一个低量级表达的连续统。首先,分别分析了四种格式中的可变部分的性质、语义关系及格式中的不变部分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个基础上高度概括每种格式的格式义,描写、分析整体格式的表量特征、语用功能。其次,将与“半”相关的四种格式置于系统之中,比较分析了系统内部四种格式的特点,分别从格式对可嵌入可变部分的选择性、格式的稳固性与能产性、格式的表量级特点和“半”的强构式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低量模糊表达系统中四种格式的共性和差异。本文致力于分析比较与“半”相关的一系列低量级表达式,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低量级表达的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为人们正确认识这一系列格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希望以此加深关于汉语低量级范畴表达形式的认识。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状况述评
(一) 与“半”相关格式的研究状况
(二) 有关“半”的研究状况
(三) 有关“一”的研究状况
(四) 有关“不”的研究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五、语料的选择与说明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一A 半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的A、B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一”和“半”的语义特征
三、“一A 半B”格式义
四、“一A 半B”的语用特征
(一)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
(二)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成分
(三)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成分
(四)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
第二章 “半A 半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A、B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的“半”
1=半2"> (一) 半1=半2
(二) 半1>半2
(三) 半1<半2
三、“半A 半B”格式义
(一) A 和B 为反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
(二) A 和B 为近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
四、“半A 半B”的语用特征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
(二) “半A 半B”格式的语用多样性
第三章 “半A 不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A、B
(一) 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的“半”和“不”
(一) “半”的作用
(二) “不”的作用
三、“半A 不B”的格式义
(一) A、B 为相反词的“半A 不B”格式义
(二) A、B 为相近词的“半A 不B”格式义
四、“半A 不B”的语用特征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
(二) “半A 不B”格式的感情色彩
第四章 “半A 不A”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的“A”
(一) “A”的性质
(二) “A”的意义
二、“半A 不A”格式义
(一) “半A”和“不A”两部分相对反义
(二) “半A”和“不A”两部分绝对反义
三、“半A 不A”格式的语用研究
(一) “A”的感情色彩对格式语用意义的影响
(二) “半A 不A”格式的焦点
(三) “半A 不A”格式对语境的要求
(四) “半A 不A”格式的语用多样性
第五章 与“半”相关格式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内部格式的比较
一、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对嵌入部分的选择性
(一) 词的性质的选择
(二) 少数对立表类义的词语可以进入格式
(三) “半A 不A”格式要求意义自足性强的“A”进入
二、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稳固性和能产性
(一) 稳固性
(二) 能产性
三、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表量特点
(一) 性状量的量级程度比较
(二) 动作量的量级程度比较
(三) 总体量级程度比较
四、构成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半”有较强能产性的机制和动因
(一) “半”的词义基础
(二) 语言的语义模糊性
(三) 文化因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A一B格式初探[J]. 孙宁.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2]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 石毓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5)
[3]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J]. 刘承峰. 语言科学. 2007(01)
[4]与“不”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 李卫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06)
[5]“一量(名)”否定格式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J]. 胡清国. 汉语学报. 2006(03)
[6]构式语法论要[J].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4)
[7]“不”和“没(有)”的句法、语义、语用区别[J]. 王立群. 现代语文. 2006(07)
[8]小议“半……半……”[J]. 陈淼星. 语文知识. 2006(07)
[9]一知“半”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英译“半”字赏析[J]. 刘洪泉,刘秋红. 上海翻译. 2005(04)
[10]“不”与“没”的比较研究[J]. 吴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 杨翠.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一……就……”句式探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 苑艳艳.山东大学 2008
[2]汉语非真值数词“一”及相关格式研究[D]. 龙景科.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7133
【文章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状况述评
(一) 与“半”相关格式的研究状况
(二) 有关“半”的研究状况
(三) 有关“一”的研究状况
(四) 有关“不”的研究
二、本文的研究目的
三、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四、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五、语料的选择与说明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一A 半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的A、B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一”和“半”的语义特征
三、“一A 半B”格式义
四、“一A 半B”的语用特征
(一)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
(二)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宾语成分
(三)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成分
(四) “一A 半B”格式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
第二章 “半A 半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A、B
(一) 格式中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的“半”
1=半2"> (一) 半1=半2
(一) A 和B 为反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
(二) A 和B 为近义词的“半A 半B”格式义
四、“半A 半B”的语用特征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
(二) “半A 半B”格式的语用多样性
第三章 “半A 不B”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A、B
(一) A、B 的性质
(二) 格式中A、B 的语义特点
二、格式中的“半”和“不”
(一) “半”的作用
(二) “不”的作用
三、“半A 不B”的格式义
(一) A、B 为相反词的“半A 不B”格式义
(二) A、B 为相近词的“半A 不B”格式义
四、“半A 不B”的语用特征
(一) “半A 半B”的语用特点
(二) “半A 不B”格式的感情色彩
第四章 “半A 不A”格式研究
一、格式中的“A”
(一) “A”的性质
(二) “A”的意义
二、“半A 不A”格式义
(一) “半A”和“不A”两部分相对反义
(二) “半A”和“不A”两部分绝对反义
三、“半A 不A”格式的语用研究
(一) “A”的感情色彩对格式语用意义的影响
(二) “半A 不A”格式的焦点
(三) “半A 不A”格式对语境的要求
(四) “半A 不A”格式的语用多样性
第五章 与“半”相关格式系统的构成及系统内部格式的比较
一、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对嵌入部分的选择性
(一) 词的性质的选择
(二) 少数对立表类义的词语可以进入格式
(三) “半A 不A”格式要求意义自足性强的“A”进入
二、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稳固性和能产性
(一) 稳固性
(二) 能产性
三、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格式的表量特点
(一) 性状量的量级程度比较
(二) 动作量的量级程度比较
(三) 总体量级程度比较
四、构成低量级模糊表达系统中“半”有较强能产性的机制和动因
(一) “半”的词义基础
(二) 语言的语义模糊性
(三) 文化因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A一B格式初探[J]. 孙宁.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2]结构与意义的匹配类型[J]. 石毓智.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05)
[3]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J]. 刘承峰. 语言科学. 2007(01)
[4]与“不”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 李卫中.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06)
[5]“一量(名)”否定格式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J]. 胡清国. 汉语学报. 2006(03)
[6]构式语法论要[J]. 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4)
[7]“不”和“没(有)”的句法、语义、语用区别[J]. 王立群. 现代语文. 2006(07)
[8]小议“半……半……”[J]. 陈淼星. 语文知识. 2006(07)
[9]一知“半”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英译“半”字赏析[J]. 刘洪泉,刘秋红. 上海翻译. 2005(04)
[10]“不”与“没”的比较研究[J]. 吴艳.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博士论文
[1]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D]. 杨翠.上海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一……就……”句式探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D]. 苑艳艳.山东大学 2008
[2]汉语非真值数词“一”及相关格式研究[D]. 龙景科.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17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1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