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动词“上/下”的范畴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6 03:34
有关动词“上/下”的范畴化研究,目前还没有。但是对于“上/下”的研究比较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下”的语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运用范畴化和认知隐喻等理论对“上/下”的范畴化进行分析解释。本文包括绪论和结论共有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范畴化理论及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然后对动词“上/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指出目前尚待研究的问题。因为之前的研究尚未涉及到范畴化的研究,所以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对外汉语词汇语义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对“上/下”的语义系统的分析考察,是文章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动词“上”的语义系统和“下”的语义系统的考察。对“上/下”语义的描写和归类,清楚地揭示了“上/下”的语义系统,为更好地揭示“上/下”的范畴化作了铺垫。第三部分,是对“上”的范畴化进行分析,我们分为动词“上”范畴的近距离扩展和远距离扩展,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上”的范畴中心是表示空间意义的“从低到高的运动义”,近距离扩展是跟“上”空间义具有较多家族相似性的语义,远距离扩展的语义与范畴中心相似性较少,甚至与其他范畴相交叉...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范畴化与一词多义
1. 范畴化
2. 一词多义
3. 范畴化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二) 本文的研究
1.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本文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 动词“上/下”的语义系统
(一) 动词“上”的语义系统
(二) 动词“下”的语义系统
二、动词“上”的范畴化
(一) 动词“上”的范畴中心
(二) 动词“上”范畴的近距离扩展
(三) 动词“上”的远距离扩展
1. “空间义”到“时间的开始义”
2. “空间义”到“添加义”
3. “添加义”到“依附义”
三、“下”的范畴化
(一) 动词“下”的范畴中心
(二) 动词“下”的近距离扩展
(三) “下”范畴的远距离扩展
1. “空间义”到“时间的结束义”
2. “空间义”到“转移义”
3. “转移义”到“传达义”
四、多义动词“上/下”范畴化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 动词“上/下”范畴化中的对称现象
(二) 动词“上/下”范畴化中的不对称现象
1. 有“上”无“下”不对称
2. 有“下”无“上”不对称
3. “上/下”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五、多义动词“上/下”范畴化的原因
(一) 原型范畴对多义动词“上/下”的解释
(二) 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与范畴化
(三) 隐喻和意象图式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1. 隐喻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2. 意象图式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2]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 刘正光. 中国外语. 2006(06)
[3]非范畴化与V—V结构中V2的完成体意义[J]. 刘正光,崔刚. 外语学刊. 2005(06)
[4]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 方梅. 中国语文. 2005(06)
[5]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 刘正光,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1)
[6]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 刘正光. 外语研究. 2005(01)
[7]处所角色宾语的判定及其典型性问题[J]. 储泽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6)
[8]“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9]试论“上”与“下”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J]. 范洁清.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06)
[10]“上下”域方位隐喻初探[J]. 李瑛.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 张伯江.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上/下”动宾结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 蒋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7
[2]“上/下+N”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曾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D]. 张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0082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范畴化与一词多义
1. 范畴化
2. 一词多义
3. 范畴化对一词多义的解释
(二) 本文的研究
1.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 本文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 动词“上/下”的语义系统
(一) 动词“上”的语义系统
(二) 动词“下”的语义系统
二、动词“上”的范畴化
(一) 动词“上”的范畴中心
(二) 动词“上”范畴的近距离扩展
(三) 动词“上”的远距离扩展
1. “空间义”到“时间的开始义”
2. “空间义”到“添加义”
3. “添加义”到“依附义”
三、“下”的范畴化
(一) 动词“下”的范畴中心
(二) 动词“下”的近距离扩展
(三) “下”范畴的远距离扩展
1. “空间义”到“时间的结束义”
2. “空间义”到“转移义”
3. “转移义”到“传达义”
四、多义动词“上/下”范畴化的对称与不对称
(一) 动词“上/下”范畴化中的对称现象
(二) 动词“上/下”范畴化中的不对称现象
1. 有“上”无“下”不对称
2. 有“下”无“上”不对称
3. “上/下”形式对称,意义不对称
五、多义动词“上/下”范畴化的原因
(一) 原型范畴对多义动词“上/下”的解释
(二) 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与范畴化
(三) 隐喻和意象图式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1. 隐喻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2. 意象图式对“上/下”范畴化的解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范畴化过程看量词“副”对名词性成分的选择[J].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2]动词非范畴化的特征[J]. 刘正光. 中国外语. 2006(06)
[3]非范畴化与V—V结构中V2的完成体意义[J]. 刘正光,崔刚. 外语学刊. 2005(06)
[4]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 方梅. 中国语文. 2005(06)
[5]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 刘正光,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1)
[6]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 刘正光. 外语研究. 2005(01)
[7]处所角色宾语的判定及其典型性问题[J]. 储泽祥.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06)
[8]“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9]试论“上”与“下”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J]. 范洁清.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3(06)
[10]“上下”域方位隐喻初探[J]. 李瑛.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博士论文
[1]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 张伯江.复旦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上/下”动宾结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 蒋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7
[2]“上/下+N”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曾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上/下”语义演化的认知考察[D]. 张华.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2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