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联络口译员的主体性意识
本文关键词: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联络口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口译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实际的口译交流活动中,如何正确的看待译员角色定位这一课题变得愈加重要,这影响到译员在口译交流活动中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口译交流的效果。译员被看做“透明的管道”这一说法日益遭受到质疑,因此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越来越深受到关注。 同会议口译和同声传译相比较,联络口译更加具有广泛性。他们通常参与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中也会遇到更多的不可预测的问题。因此他们也不可避免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但相对来说,关于联络口译译员的研究却是最少的,因此,对联络译员的主体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左右,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崛起,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翻译界的学者,他们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文转向了译文,,关注文本的类型与译文的功能,超越了翻译界对于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讨论,更加注重在译文环境中原文所具备的功能,因此也更加强调译者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德国功能主义学说进一步证实联络译员发挥主体性意识必要性,并且通过译员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指导口译教学,丰富口译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思路,以更好适应当前对于口译员的要求。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与可能的贡献,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概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联络译员主体性意识的研究,介绍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的相关概念;第三章介绍口译定义,深入介绍联络口译,比较联络口译与会议口译的主要区别;第四章介绍主体性意识的三种表现形式,列举典型实例,同时介绍与主体性相对的被动因素,以便更全面的了解译员的主体性;第五章介绍当前口译教学的情况与将译员主体性意识纳入口译教学过程的研究,并提出角色扮演的教学思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译员主体性意识,同时建议细分口译教学课程的分类,完善口译测试与认证机制;第六章为结论部分。 鉴于目前在相关领域对联络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尚未形成普遍认同的结论,本文提出尝试性观点,期待有助于口译教学过程的完善与提高,培养专业化口译队伍。期望本文能够吸引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今后致力于对联络口译及译员主体性意识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联络口译 主体性意识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口译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5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
- 1.2 Significance and Possible Contributions11-12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24
- 2.1 Studies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Liaison Interpreters at Home13
- 2.2 Studies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Liaison Interpreters Abroad13-15
- 2.3 Germa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15-23
- 2.3.1 Katharina Reiss: Text Typology16-18
- 2.3.2 Manta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18-20
- 2.3.3 Vermeer’s Skopos Theory20-22
- 2.3.4 Nord’s Function-plus-Loyalty Principle22-23
- 2.4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23-24
- Chapter 3 Liaison Interpretation24-28
- 3.1 Definition of Interpretation24-25
- 3.2 Features of Liaison Interpretation25
- 3.3 Features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25-26
- 3.4 Comparisons between Liaison Interpretation and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26-27
- 3.5 Summary27-28
- Chapter 4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ive Factors28-43
- 4.1 Definition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28
- 4.2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Liaison Interpreters28-30
- 4.3 Manifestations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Liaison Interpreters30-39
- 4.3.1 Visibility30-33
- 4.3.2 Empowerment33-35
- 4.3.3 Non-neutrality35-36
- 4.3.4 Application of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in Liaison Interpreters36-39
- 4.4 Objective Factors39-41
- 4.5 Summary41-43
- Chapter 5 The Application Enlightenment on Interpreting Teaching43-48
- 5.1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preting Teaching at Home43
- 5.2 Gile Model43-44
- 5.3 Xiamen University Model44-45
- 5.4 Comparisons between Gile Model and Xiamen University Model45
- 5.5 Discussion45-47
- 5.5.1 Role Play46
- 5.5.2 Specialized Interpreting Lessons46-47
- 5.6 Summary47-48
- Chapter 6 Conclusion48-50
- 6.1 Summary of the Findings48
- 6.2 Significance of the Findings48-49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49-50
- Bibliography50-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凤;宋亚菲;;口译的怯场心理分析及对策[J];上海翻译;2007年04期
2 童晶晶;;口译过程中的短时记忆遗忘[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3 黄文虹;;论主体性在口译中的体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冯利;;口译的渊源及职业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刘艾云;丁岩;;用可接受性理论看英汉口译技巧[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3期
6 刘祺;;二语听力理解图式与口译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10期
7 杜敏;彭典贵;;论口译中的情境[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0年02期
8 董连忠;;口译员专业素质对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郭琳;;口译人才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0 肖礼华;;非语言语境因素对口译输出的影响[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微天;;口译认知模式与口译员的中立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重情;;浅谈翻译选择适应论与口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何蕾;;浅谈F1赛事口译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冬一;;简论汉英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王立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TI专业建设与思考[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郭重哲;;韩国口笔译市场及其演进(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7 柴明槑;;专业口笔译教学建构——现状、问题和思考[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安乐哲;;儒家的和即就地创造(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何秋睿;;从目的论视角谈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文化障碍的处理[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俞敬松;;翻译教育与时代同行 北京大学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静斐;口译界不容“南郭先生”[N];文汇报;2004年
2 高鹏;奥运语言服务 小语种“兵源”告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高鹏;奥组委全球招募翻译人才[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康慨;语言、身份和自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王怀民邋 蒋明;珞珈山上的大学口译队[N];科技日报;2007年
6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邹德浩;架起沟通桥梁[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高鹏 贾文军;90%以上参会人员不会遭遇语言障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金璐;阿语翻译成为义乌急需小语种人才[N];金华日报;2007年
9 山鲁佐德;寒夜里回来的特工[N];文汇报;2011年
10 刘吉;非全日制就业 发展空间大[N];解放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琴;源语专业信息密度对同声传译“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程度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郭靓靓;中英文同传译语序处理方式的选择与原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徐琦璐;“听”“说”同步模式下的工作记忆与同声传译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赖yN华;口译动态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凌鹊;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李同民;我国受刑人权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康志峰;口译中听、译两种焦虑模态的认知心理管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庆雪;跨学科视角下的口译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莎;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状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晓东;口译中的灵活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庆芳;从顺应理论角度研究口译中的语用失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雯婷;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联络口译员的主体性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吴奇峰;目的论关照下的导游口译员主体性意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7 黄重;从释意派理论看会议口译员主体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8 胡连春;口译员心理压力分析和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芳;口译中存在的听力问题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李迎春;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联络口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48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