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考察

发布时间:2017-07-16 14:13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框式介词 隐现 制约 规律


【摘要】:介词的隐现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框式介词同样具有这一特征,其使用具有一定弹性:时而具有强制性,时而具有选择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介词框架,框式介词的隐现规律必然牵涉到前、后置词各自的使用,其隐现情况也是复杂多面的。虽然框式介词的隐现只是一种语言表象,但却受到了来自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的共同制约。这些因素紧密联系,相互交叉,很难截然分开。因此框式介词的前、后置词在句中是否出现,其规律不是绝对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框式介词 隐现 制约 规律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介词隐现情况的分类介词的隐现是现代汉语语法的显著特点,它是“显现”和“隐含”的合称。介词的使用和其他虚词一样并非绝对,有一定弹性:既有强制性的一面,也有灵活性的一面。于是介词出现和不出现被分别归为了显性和隐形这两个相对的语法范畴,即“显现”和“隐含”。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小成;鲍红霞;李云云;;“介词+方位词”作状语时介词隐现情况的历史考察[J];法制与社会;2008年14期

2 陈信春;“对+NP”的“对”的隐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储泽祥;“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4 张宏胜;汉语介词“在”位于句首时的隐现形式描写[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郭熙;;汉语介词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6 林莉铭;;与话题相关的介词“对”的隐现[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7 王可可;;《左传》介词“于”的隐现问题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2期

8 储泽祥;;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刘丽华;;把字句中的向字短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7 高志胜;;现代汉语让步连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李慧;;解析语气副词“毕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邓凤灵;;河南商水话中的时间频率副词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鲁方冰;;论“V+P+Np”中介词的虚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瑞粉;《现代汉语词典》程度副词配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雪丽;洪洞方言“X+人”式使感形容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定栩;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2 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J];民族语文;2002年05期

3 眸子;;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4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5 刘兵;汉语介词的隐现与论元标识功能的转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7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J];中国语文;1999年01期

8 时兵;;也论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中国语文;2003年04期

9 邹韶华;;现代汉语方位词语法功能补议[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10 高桥弥守彦;是用“上”还是用“里”[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今;;呼语祈使句第二人称主语的隐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陈景元;“VO_1要VO_2”句式生成的制约因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艳梅;;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J];内江科技;2007年10期

4 张娟;;译者的主体性及制约因素[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安占峰;杨文革;吴俊杰;马雪梅;王郁;;制约维吾尔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的因素探析[J];语言与翻译;2007年02期

6 唐燕飞;;从心理角度看称呼语转换现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6期

7 胡清国;;“一量名”否定格式的两种语序及其制约因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林青;;论制约维吾尔语语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2010年02期

9 刘淑霞;;现代汉语形容词性间接定语构成的制约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彭桂芝;;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谈广告翻译的制约因素[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国勐;;浅析“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及对策[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2 孙旭东;;现代汉语四种隐现句式的篇章制约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冯用军;;在线双语词典互译模式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刘春卉;;从社会发展变迁看话语潜义显化的制约因素[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泽库河南463名牧民接受汉语培训[N];黄南报;2008年

2 记者 张昕宇;学语言技能求发展富裕[N];新疆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翟会锋;三官寨彝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何星;名转动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席建国;英汉介词研究的类型学视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磊娟;吵架言语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朴海莹;巴金《家》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刘静;试论现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补语[D];四川大学;2005年

4 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5 魏耀川;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6 纪正红;广告语言中的超常搭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倩;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有意误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田玮玮;早期儿童被动句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艳红;四岁前汉语儿童名词性偏正短语习得情况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申莉;叙述体中“我”的回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49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49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0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