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7:33

  本文关键词:《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词汇 《发展汉语》 教学策略


【摘要】:《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系列教材是一套规范性教材,提供了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知识的框架范围,是现阶段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依据。综合课是留学生习得汉语词汇的主要阵地,综合课教材中的汉语词汇学习是整个汉语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方法仍会带来许多问题,留学生的词汇学习成效不佳,达不到运用自如的效果。汉语词汇的词义具有家族相似性,各词义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许多词汇的比喻义和引申义都由隐喻得来,因此将隐喻引入语言教学领域,特别是词汇教学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进行了考察探究,在隐喻理论的视角下来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文章共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试探性地论述了隐喻在汉语词汇习得中的影响。第二章论述了隐喻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隐喻概念及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隐喻词汇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阐述了运用隐喻理论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第三章重点考察了《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分析了教材中隐喻性词汇的基本类别和结构形式。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了中高级阶段留学生汉语隐喻性词汇的习得情况,对留学生产生的与隐喻相关的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隐喻相似性、根据文化的差异性、结合隐喻的网络性以及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的教学策略。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总结,进一步阐述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重要认知手段,在词汇意义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发掘带有隐喻性质的词汇,通过导入隐喻来教授生词,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进行高效交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结合隐喻进行词汇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隐喻词汇 《发展汉语》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一、选题缘起9-10
  • 二、研究现状10-12
  • (一)隐喻理论研究现状10-11
  • (二)隐喻在二语词汇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11-12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12-15
  • (一)研究对象12-13
  • (二)研究方法13
  • (三)研究意义13-15
  • 第二章 隐喻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15-21
  • 一、隐喻式词汇15-17
  • 二、隐喻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17-20
  • (一)对传统词汇教学的反思及教学展望17-18
  • (二)隐喻应用于汉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18-19
  • (三)运用隐喻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目标19-20
  • 三、对教材中隐喻性词汇进行探究分析的意义20-21
  • 第三章 《发展汉语》综合系列教材中的隐喻性词汇考察21-29
  • 一、《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隐喻性词汇的基本类别21-25
  • (一)隐喻性名词22-23
  • (二)隐喻性动词23
  • (三)隐喻性形容词23-24
  • (四)隐喻性量词24
  • (五)其他隐喻性词汇24-25
  • 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隐喻性词汇的结构形式25-29
  • (一)前喻式26
  • (二)后喻式26-27
  • (三)整体隐喻式27-29
  • 第四章 隐喻性词汇习得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策略29-37
  • 一、留学生隐喻性词汇习得的调查试验29-30
  • (一)被测对象29
  • (二)测试目的29
  • (三)测试内容和方法29-30
  • (四)测试结果30
  • 二、留学生词汇习得中与隐喻相关的偏误分析30-32
  • (一)语内偏误分析30-31
  • (二)语际偏误分析31-32
  • 三、隐喻词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32-37
  • (一)利用隐喻相似性进行教学33
  • (二)根据文化差异进行教学33-34
  • (三)利用隐喻的网络特征进行教学34-35
  • (四)结合语境进行教学35-36
  • (五)隐喻能力的培养36-37
  • 结论37-39
  • 注释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说“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7年01期

4 盛银花;;“还有”的连接功能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鲁克伟;韦汉;;死喻形成的多维考察——隐喻是如何被词汇化的[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刘红妮;;“一+N”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一概”的个案研究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刘红妮;;“一律”与“一概”的词汇化、语法化比较初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雅;张建伟;;词汇的价值观念框架下的认知模式探微[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词汇化进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刘红妮;;“以期”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兼论“以V”的词汇化、共性与个性[J];语言科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应学凤;;“不大”词汇化试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红玲;刘思耘;;汉语不同结构惯用语的听觉词汇化研究[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昌静;;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岩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汉语更接近“卫星框架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欣;英汉新词词汇化程度对比分析[D];烟台大学;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词汇化及其例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宁;“何X”的词汇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明友;“V不得”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5 崔贵兵;“V不C”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李芬;双音结构“X以”的词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云;“然+X”词语的词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沈中平;时间词“X前/后”词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珂;汉语非短语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灵敏;否定结构的词汇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5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5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