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类推:兼语动词“让”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关键词:逆向类推:兼语动词“让”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让 使役 逆向类推 兼语动词
【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古汉语动词及相关构式演变研究》(201206)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使令义兼语动词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句法结构的影响研究》(13BYY110)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使令动词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句法结构的影响》(10YJC740070)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让”是现代汉语里比较特殊的词语,它可表示:1)指使、命令,如“谁让你来的”;2)容许、听任、容让,如“让我仔细想想”,“要是让事态发展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3)纯粹致使,如“那场事故让他伤心了好久”;4)被动,如“行李让雨给淋了”。前三种意义一般概括为“使役”[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文正;;使令动词“令”在先秦至东汉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8年04期
2 木村英树;;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3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2005年02期
4 朴乡兰;;汉语“教/叫”字句从使役到被动的演变[J];语言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大为;《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山东方言结构[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张娟;;《世说新语》“以”字处置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曾海清;;近代汉语“把与”的来源去向及其句法语义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董志翘;;汉语史的分期与20世纪前的中古汉语词汇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瑶;;“给予”义动词兼表“施受”的动因研究——以徽语祁门话的“分”为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王路;;论“是”与“存在”[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张小孴;;试论敦煌书仪的语料价值[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6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7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陈迎娣;;《逆臣录》范围副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刘曦蔚;;浅谈乐山方言中的“dai~(13)”[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10 邓艳平;;《水浒传》第一人称代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琪;留学生对汉语“谁”的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语料库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2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3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4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5 李崇兴;石毓智;;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6 王三峡;;《二年律令》受事主语句研究[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7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8 张虹倩;;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9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10 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丹洛;兼语结构同主谓结构作宾语的区别[J];汉语学习;1981年02期
2 刘世英;汉语兼语结构的象似性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马乃田;试说兼语结构与“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郑剑平;《金瓶梅》中带“教”字的兼语结构考察[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许萌;董晓光;;从题元理论看现代汉语兼语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6 郭姝慧;“使”字句的成句条件[J];语文研究;2004年02期
7 郑剑平;《金瓶梅》中带“使”字的兼语结构考察[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程观林;;古代汉语的前置兼语[J];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07期
9 戚晓杰;;谈兼语的省略及其条件限制[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2期
10 郑剑平;;《金瓶梅》中带“叫”字的兼语结构考察[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2 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杨西彬;扩充的格位理论与汉语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虹宇;《金瓶梅词话》“教、叫、交”兼语结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琳;上古使令类兼语动词的演进和发展[D];暨南大学;2010年
3 郑媛;汉语被动式的界定及其语法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刘云;北京话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 刘辉;从生成语法看汉语动词同宾结构的句法归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傅成宏;现代汉语兼语结构的自动识别[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英;“有+NP+VP”结构探析[D];暨南大学;2009年
8 章家谊;“让”的性质与功用及相关句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高建;《三国志》兼语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卢桂芝;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69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6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