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兼语式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兼语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最简方案 汉语兼语式 Hornstein控制理论 PRO
【摘要】:兼语式作为汉语中的一个特殊句法现象,很早就受到了汉语学家的关注。它的句法表现形式可以用以下公式概括:NP_1+VP_1+NP_2+VP_2。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NP_2所在的位置,既可以被理解成前一个动词VP_1的宾语,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后一个动词VP_2的主语,因而被称为是“兼语”成份。而传统汉语学家虽然曾经尝试对兼语式这一语法现象进行解读,但并未对其句法功能和生成过程给出完整的解释。随着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在转换生成语法的框架内探究兼语式的句法功能和生成过程。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邢欣(1990)、范晓(1998)、司富珍(2001)等。而随着Chomsky句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最简方案的提出和修订,对汉语兼语式的研究也亟须移到最新的最简方案框架中来。而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进行的汉语兼语式研究也由于对VP_2之前的空主语是否认定为PRO而有所分歧,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本文主要是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利用Hornstein (1999,2001)对控制结构研究而提出的控制理论、试图将汉语兼语句也纳入控制结构的框架下进行解释。因此本文将首先证明将汉语兼语句纳入控制结构框架进行解释是具有理论基础的,因为兼语句具备控制结构的基本特征;并且和英语控制结构相类似,兼语句中包含的从句的空主语同样也可分为强制控制和非强制控制空主语两种。因而我们认为Hornstein的控制理论可以成功用于解释兼语句这一语言现象,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汉语语言学界始终争论的一个话题:汉语的限定和非限定之争。此外,本文在Hornstein对含有两种不同PRO的控制结构即强制控制结构(OC)和非强制控制结构(NOC)的假设分析方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试图突破题元理论、将强制控制结构中的PRO归入NP语迹,从而提出了适合汉语兼语式生成过程的分析方案,,同时也去除了管辖与约束理论框架内如PRO原则、空格等冗余概念,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经济性。
【关键词】:最简方案 汉语兼语式 Hornstein控制理论 PRO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Chapter1 Introduction9-12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Motivations for the Study10-11
- 1.3 Outline of the Study11-12
-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12-18
- 2.1 Traditional Chinese Grammar Approaches12-14
- 2.1.1 Wang Li (1954, 1985, 1989)12-13
- 2.1.2 Lv (1999)13
- 2.1.3 Wu (1990)13
- 2.1.4 Yang (1984)13-14
- 2.2 Generative Grammar Approaches14-18
- 2.2.1 Xing (1984, 1995, 2004)14-15
- 2.2.2 Fan Xiao (1991, 1996, 2002)15
- 2.2.3 Yang Daran’s Syntactic-Semantic Approach (2004)15-16
- 2.2.4 Wen&Yuan’s NP-trace Theory (2009)16-18
- Chapter3 Theoretical Background18-29
- 3.1 A GB Approach to PRO’s Distribution18-23
- 3.1.1 PRO Theorem18-20
- 3.1.2 The OC/NOC Distinction20-23
- 3.2 Hornstein’s Control theory23-29
- 3.2.1 Some Problems of GB Approach23-25
- 3.2.2 Hornstein’s Minimalist Approach to Control25-29
- Chapter4 The Scope of the Jianyu Construction Study29-48
- 4.1 Why Chinese Jianyu Construction is a Control Construction?29-40
- 4.1.1 Control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30-35
- 4.1.2 The Control Construction Test35-40
- A. Multiple Theta Roles35-37
- B. Idiom Chunks37-40
- 4.2 Under GB Framework: Jianyu Construction vs.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40-42
- 4.2.1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40-42
- 4.2.2 Distinguish the Jianyu Construction from the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42
- 4.3. Finite and Non-finite Distinction in Chinese42-48
- 4.3.1 C. T. James Huang’s Opinions44-45
- 4.3.2 Xu’s Lexical analysis45-48
- Chapter5 Hornstein’s minimalist approach to the Jianyu Construction in Chinese48-57
- 5.1 A More Delicate Division of the Jianyu Construction48-51
- 5.2 The MP Assumptions of the Control Construction in Chinese51-55
- 5.2.1 Our Modified Assumptions51-53
- 5.2.2 An Analysis under Our Assumptions53-55
- 5.3 Discussion55-57
- Chapter6 Conclusion57-61
- 6.1 Summary57-58
- 6.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58-59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59-61
- References6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素贞;;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汉语反身代词[J];考试周刊;2008年05期
2 吴碧宇;;汉语“被”字语类特征的研究综述——基于最简方案理论的视角[J];邢台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潘凡;罗建生;;句法推导运算中的经济原则[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林立红;;最简方案视角下否定祈使句中心语Don’t的句法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林立红;;最简方案视角下英语祈使句的形态句法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俞莹;;论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英文)[J];语文学刊;2007年03期
7 田晓芳;陈茜;;论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的差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严峻;;语言核查理论与计算机结合的可能性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1期
9 张利娜;;浅议汉语连锁复句[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10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庆国;;功能目前成本的最简方案法[A];中国价值工程辉煌成就20年(1978—1998)[C];1998年
2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席留生;;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永明;崔耀;;句子先提述参与者的优势现象[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陈治安;蒋宇红;;英汉小句中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研究[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高莲花;生成句法框架内的蒙古语动词及其句法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8 陈秀娟;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燕丹;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兼语式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修洁;最简方案框架下英汉提升结构对比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4 何熙;“得”字句的最简方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胡波;论汉语控制结构[D];湘潭大学;2007年
6 姚涛;谈最简句法的经济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纳;汉语主语在最简方案下的解释[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磊;有无类兼语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旭燕;从Hornstein对控制的最简分析看汉语的控制结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25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2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