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谜语符号系统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14:24

  本文关键词:汉语谜语符号系统及其生成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谜语 符号系统 认知


【摘要】:汉语谜语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符号系统,是长期以来人们运用汉语显在与潜在规则形成的。谜语这一符号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即谜面、谜目以及谜底。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制约,具有预设性、关联性和生成性,其功能在于实现作为设谜者的编码者与作为猜谜者的解码者之间的会话。汉语谜语的谜面符号系统是由设谜者遵循或者偏离汉字汉语能指、所指及其结合关系,包括汉字的形体、结构,谐音、词汇双关以及隐喻、语用预设、关联等实现的。猜谜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人们必须在谜面、谜目确定的情境、语境范围内,依据隐喻认知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本体喻体的相似性完成从编码到解码的理解进程。谜语这座“迷宫”的建筑物是语言文字本身的要素和结构,这些要素、结构按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生成谜面、谜目、谜底。设谜者为了让猜谜者最终猜到谜底,也需要为其设置一些导向性或指示性信息,这就是各种修辞手段。这些修辞手段都属于雷可夫所谓的“概念隐喻”。从谜语隐喻的表层来看,其话语符号总试图从人们所熟知的事物出发,以此作为喻体映射隐在谜面后面的本体,即谜底。当然也可从旧有事物出发建立起对另一事物的新认知,如此则旧事物为喻体(谜面),新认知为本体(谜底)。谜语符号系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涉身性”。在这一点上,谜语很好地体现了其作为隐喻话语的特色。
【关键词】:谜语 符号系统 认知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一、引言12-17
  •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2-15
  • 1.本体研究12-13
  • 2.认知语言学研究13-14
  • 3.修辞学研究14
  • 4.语用学研究14-15
  • 5.研究不足15
  • (二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15-16
  • 1.研究对象15
  • 2.研究意义15-16
  • (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16-17
  • 1.研究方法16
  • 2.语料来源16-17
  • 二、汉语谜语符号的语言特点17-23
  • (一)汉语“谜语”的定义17
  • (二)汉语谜语符号的基本语言特点17-23
  • 1.简约性18
  • 2.对话性18-19
  • 3.间接性19-20
  • 4.互文性20
  • 5.隐喻性20-21
  • 6.符号性21-23
  • 三、汉语谜语的话语符号结构与系统23-29
  • (一)谜语的话语结构23-25
  • 1.谜面结构23-24
  • 2.谜底结构24
  • 3.谜目结构24-25
  • (二)谜语的话语符号系统25-26
  • 1.谜面与谜目的关系25
  • 2.谜目与谜底的关系25
  • 3.谜面与谜底的关系25-26
  • (三)汉语谜语的社会文化功能26-29
  • 1.文化承载功能26
  • 2.民俗展示功能26-27
  • 3.谜语的诗学功能27-29
  • 四、汉语谜语符号的映射方式29-34
  • (一)语音映射29
  • (二)字形映射29-31
  • 1.汉字部首为谜面29-30
  • 2.析字型谜语30
  • 3.合字型谜语30-31
  • 4.事物关联性谜语31
  • (三)语法映射31
  • (四)语义映射31-32
  • 1.谜面词句的同义、近义联想31-32
  • 2.谜面词句的转义别解联想32
  • (五)修辞映射32-34
  • 五、汉语谜语符号系统的认知机制34-44
  • (一)谜语的符号系统的认知基础34-38
  • 1.谜语话语符号的约定性与任意性34-35
  • 2.谜语话语符号的结构认知35-38
  • (二)谜语符号系统的转换机制38-40
  • 1.谜语的语内转换39
  • 2.谜语的符际转换39-40
  • (三)谜语的内在关联机制40-44
  • 1.谜语的组合型关联40-42
  • 2.谜语的聚合性关联42-44
  • 结语44-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3 李桃锋;梁远春;;谜语的体验性和隐喻思维[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5 彭增安,吴云;隐喻研究的热点问题[J];修辞学习;2003年02期

6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7 王洁;;谜语语言中的谐音手法[J];语文月刊;2000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黎畅;英语智力谜语修辞解读中的隐喻认知[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78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178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