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华盛顿邮报》中“棱镜门”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5 19:10

  本文关键词:《华盛顿邮报》中“棱镜门”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棱镜门”事件 新闻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权力关系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种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文学话语的研究。新闻话语作为大众语篇,一直以来都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焦点。通过对语篇的语言特点及语篇生成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文选取美国“棱镜门”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棱镜门”指的是美国“棱镜计划”的泄密事件。棱镜计划是一项由美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秘密监听计划。该计划的泄露源于斯诺登把其从Booz Allen公司获得的绝密文件透露给媒体。斯诺登提供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司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在“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应对该事件的发生承担相应的责任。分析新闻媒体对这三方责任人态度和立场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本研究从《华盛顿邮报》中随机选取了六篇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它们分别报道了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对“棱镜门”事件的态度和立场。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报道样本中的词汇选择、及物性、互文性以及“棱镜门”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试图探究:(1)《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对“棱镜门”事件的态度和立场?(2)《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意识形态?(3)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出什么样的权力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华盛顿邮报》在报道美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时,倾向于使用积极词汇并提供确切的消息来源;而在报道互联网公司和Booz Allen公司的态度和立场时,《华盛顿邮报》倾向于使用消极词汇并提供较为模糊的消息来源。(2)《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极力维护“棱镜计划”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表达出其对美国政府反恐行为的支持。此外,该媒体也在报道中谴责了互联网公司和Booz Allen公司极力撇清它们与该事件的关系的行为。(3)这些意识形态体现出《华盛顿邮报》与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权力关系。由于《华盛顿邮报》的兴衰存亡与美国政府息息相关,因此该媒体选择站在美国政府的立场来报道棱镜门事件。而由于互联网公司把监听事件的责任完全推卸给美国政府,因此《华盛顿邮报》谴责了互联网公司的行为。最后,为了体现其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保全自身的利益,《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批评了Booz Allen公司把自身责任推卸给其雇员的行为。《华盛顿邮报》与美国政府、互联网公司以及Booz Allen公司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正是“棱镜门”事件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棱镜门”事件 新闻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 意识形态 权力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4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4-19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4-16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16-17
  •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7-18
  • 1.4 Summary18-19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9-28
  • 2.1 An introduction to CDA19-20
  • 2.2 Key concepts of CDA20-24
  • 2.2.1 Discourse and text20-21
  • 2.2.2 Ideology21-22
  • 2.2.3 Power22
  • 2.2.4 The relationship among discourse, ideology and power22-24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CDA24-27
  • 2.3.1 Studies on CDA abroad24-25
  • 2.3.2 Studies on CDA at home25-27
  • 2.4 Summary27-28
  •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8-39
  • 3.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28-29
  • 3.2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29-30
  • 3.3 Analytical tools30-38
  • 3.3.1 Lexical choice31-32
  • 3.3.2 Transitivity32-36
  • 3.3.3 Intertextuality36-38
  • 3.4 Summary38-39
  • Chapter 4 Research Methodology39-42
  • 4.1 Research questions39
  • 4.2 Research methods39
  • 4.3 Samples collection39-41
  • 4.4 Summary41-42
  • Chapter 5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42-66
  • 5.1 Description42-60
  • 5.1.1 Lexical choice analysis42-45
  • 5.1.2 Transitivity analysis45-60
  • 5.2 Interpretation60-63
  • 5.3 Explanation63-65
  • 5.4 Summary65-66
  • Chapter 6 Conclusion66-69
  • 6.1 Major findings66-67
  • 6.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67-68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68
  • 6.4 Summary68-69
  • References69-72
  • Appendix72-82
  • Publications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蕾;;电商大亨重塑《华盛顿邮报》[J];环球人物;2013年23期

2 蒋波;;永无止境追求新闻真相 扳倒总统的《华盛顿邮报》[J];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18期

3 许林;;《华盛顿邮报》图片处理15条“军规”[J];中国摄影家;2008年04期

4 李萍;;《华盛顿邮报》的新生与挑战[J];对外传播;2013年11期

5 盛祖杰;;“白宫”PK“白屋”[J];咬文嚼字;2010年04期

6 胡泳;;报纸的未来[J];读书;2013年12期

7 刘其杰;《华盛顿邮报》与水门事件[J];世界历史;1995年02期

8 ;说法[J];人民文摘;2007年05期

9 张莹;;“两会”本身不是新闻,但它是产生新闻的平台——《华盛顿邮报》记者谈“两会”[J];对外大传播;2007年03期

10 李玉良;《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J];领导文萃;199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林;;解读《华盛顿邮报》“军规”[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耀国;《华盛顿邮报》:命运多舛的晚熟者[N];中华新闻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樊宇;《华盛顿邮报》新东家能否带来新气象[N];中国证券报;2013年

3 驻美记者 成珞;亚马逊创始人买下《华盛顿邮报》[N];解放日报;2013年

4 记者 廖政军 张亮 黄发红;《华盛顿邮报》换东家了[N];人民日报;2013年

5 袁晓明;贝佐斯会将《华盛顿邮报》带往何方[N];上海证券报;2013年

6 记者 蒋旭峰 樊宇;贝索斯:《华盛顿邮报》不仅要活,,还要活得更好[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7 吕虹 编译;《华盛顿邮报》:欧洲遭遇“价值观围城”[N];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特约撰稿 徐聪 本报记者 谭洪安;改造《华盛顿邮报》贝索斯玄机深藏[N];中国经营报;2014年

9 李学江;《华盛顿邮报》意欲何为[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璐 编译;《华盛顿邮报》为何忙着推出个性化阅读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静;《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涉华报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尹雪蕾;《华盛顿邮报》中“棱镜门”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苗苗;《华盛顿邮报》上的中国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晓玉;美国主流报纸涉藏报道分析[D];河北大学;2012年

4 杭俪;《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5 季雪婵;21世纪美国平面媒体对华认知的变化[D];外交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19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19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6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