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豫北“子”变韵的历时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1 14:34

  本文关键词:豫北“子”变韵的历时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子”变韵 “子”后缀 方言地理 省力理论 演化


【摘要】:“子”变韵是存在于河南、山西一些方言中的音变现象。在这些方言中,名词韵母部分会发生规则的变化用以表达普通话中“子”后缀的语义。和其它类似语音现象相比,“子”变韵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前人研究主要以描写为主,缺乏理论解释。同时,该现象的历时演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河南地区的“子”变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加缀的过程,即音段型词缀[u]被添加至词根,用以表达“子”义,同时引起一系列音系变化。就该现象的历时演化来说,还有两个主要问题尚未解决。第一,“子”变韵是否真的源于后缀“子”?第二,如果“子”变韵确实源于“子”,那么从独立成音节后缀[ts(?)]到音段词缀[u]的演化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本文试图从方言地理、省力理论、标记性理论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讨,为其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证据和解释途径。本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陈述与“子”变韵相关的研究背景,具体包括汉语词缀类型、音节结构以及“子”变韵的定义与类型等问题。同时,第二章对前人所做的相关共时和历时研究进行回顾,为下文的开展进行铺垫。第三章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研究途径,包括方言地理、标记性理论、省力理论以及特征几何理论等。其中,标记性理论和省力理论将在优选论的框架内进行讨论,从而体现解释充分性。这些研究途径将超越传统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第四章阐述了河南鹤壁地区以及邻近山西地区的“子”后缀和“子”变韵的地理类型分布,为“子”变韵的历时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根据类型分布与地理特征的关系以及明朝初年的移民史,本文认为河南北部的“子”变韵确实与“子”后缀有关。第五章主要利用省力理论和标记性理论对“子”变韵的历时演化进行形式化的解释。本文认为“子”后缀最初的辅音[ts]逐步弱化以及元音[(?)]的弱化是标记性逐渐减弱的结果,而演化后期[u]后缀的出现则是出于维持原有语义功能的动机,同时也受汉语音节结构的强大制约。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根据前文讨论,本文认为“子”后缀和河南北部的“子”变韵是有关系的。“子”后缀辅音和元音的弱化出于语言内部动力,即标记性制约条件LAZY和*-ΔFt≥{i,(?),y,u}的不断提升,从而促使更无标记性的形式产生。而演化后期[u]后缀的出现则是为了维持原有的语义功能。
【关键词】:“子”变韵 “子”后缀 方言地理 省力理论 演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1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3
  •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13-14
  • Chapter One Zi Rime Change:Some Theoretical Issues14-35
  • 1.1. Introduction:Affixation in Chinese14-16
  • 1.2. The Chinese Affixal Typology16-18
  • 1.3. Syll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18-22
  • 1.4. Definition,Typ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Zi Rime Change22-33
  • 1.4.1. Definition and Types22-30
  • 1.4.2. Distribution30-33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33-3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5-46
  • 2.1. Synchronic Studies35-36
  • 2.2. Diachronic Studies36-44
  • 2.2.1. Researches on 'zi' Origin37-42
  • 2.2.2. Researches on Other Origins42-44
  • 2.3. Summary of Previous Studies44-45
  • 2.4. Main Tasks of the Thesis45-46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ies46-62
  • 3.1. Dialect Geography46-48
  • 3.2. Effort-based Approach48-52
  • 3.2.1. Optimality Theory49-51
  • 3.2.2. Constraint 'LAZY' in Effort-based Approach51-52
  • 3.3. Feature Geometry52-55
  • 3.4. Markedness Theory55-60
  • 3.4.1. PoA Markedness57
  • 3.4.2. Sonority Hierarchy57-60
  • 3.4.3. MoA Markedness60
  • 3.5. Summary60-62
  • Chapter Four The Investigation of Zi Rime Change in Northern Henan Province62-81
  • 4.1. Evidence from Typological Distribution in Hebi Area63-74
  • 4.1.1. The Fieldwork63-70
  • 4.1.1.1. Survey Sites65-66
  • 4.1.1.2. Informants66-68
  • 4.1.1.3. Results and Linguistic Map68
  • 4.1.1.4. Implic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68-70
  • 4.1.2.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Factors70-73
  • 4.1.3. Discussion73-74
  • 4.2. Evidence from Typological Distribution in Shanxi Province74-76
  • 4.3. Why not[-ou]?76-79
  • 4.4. Summary79-81
  • Chapter Five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A Formal Account81-106
  • 5.1. The Weakening of Zi Affix81-99
  • 5.1.1. Variants of Zi Affix:a Further Discussion82-84
  • 5.1.2. Consonant Lenition:an Efort-based Analysis84-95
  • 5.1.2.1 Linfen85-88
  • 5.1.2.2. Changzhi88-89
  • 5.1.2.3. Lucheng and Xinzhou89-91
  • 5.1.2.4. Jiangxian91-92
  • 5.1.2.5. Discussion92-95
  • 5.1.3. The Reduction of Vowel95-99
  • 5.2. The Emergence of the Segmental Affix:a Tentative Discussion99-102
  • 5.3. Residual Issues102-103
  • 5.4. Summary103-106
  • Chapter Six Conclusion106-112
  • 6.1. Summary106
  • 6.2. The Solutions of the Issues106-110
  • 6.2.1. The Origin of Zi Rime Change106-107
  • 6.2.2.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Zi Rime Change107-110
  • 6.3. Future Studies110-112
  • Bibliography112-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黎刚;;闽东福安话的变韵[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2 牛顺心;;河南武陟方言的子变韵及其形成与发展[J];殷都学刊;2008年03期

3 韩承红;;太白、岐山一带方言的子变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陈卫恒;;洛阳和舞阳方言的Z变韵[J];语文研究;2010年04期

5 王军虎;;凤翔方言的子变韵和D变韵[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张慧丽;;Z变韵从长音型向融合型转化进程初探——以淇县、封丘方言为例[J];语言科学;2012年03期

7 夏俐萍;;河南封丘赵岗方言的子变韵[J];方言;2012年03期

8 张弼蕊;;开封方言中子变韵的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9 李榕;;陕西眉县方言的z变韵[J];语文学刊;2011年19期

10 宗守云;;河北涿鹿县城话的子变韵现象[J];燕赵学术;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冯雪利;武陟(西滑封)方言的名词变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岳保红;淇县方言变韵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杨一凡;豫北“子”变韵的历时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程敏敏;焦作城区话名词性变韵及其年龄变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植丽云;现代中文歌词韵律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6 师蕾;河南辉县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张佳;豫北浚县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40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540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