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同副词到并列连词——中古译经中虚词“亦”的语义演变
本文关键词:从类同副词到并列连词——中古译经中虚词“亦”的语义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虚词“亦” 并列连词 汉译佛经 语义复制 语言接触
【摘要】:虚词"亦"在中古汉译佛经里可作并列连词。本文认为"亦"的并列连词用法来源于类同副词功能,是梵语虚词ca"类同副词一并列连词"多功能模式触发的产物,换言之,东汉译经中"亦"并列连词的产生是一种接触引发的语义演变。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虚词“亦” 并列连词 汉译佛经 语义复制 语言接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功能一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14ZDB09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古汉语连词研究(12CYY04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1-引言“亦”是中古译经里一个比较特殊的并列连词。说它特殊,一则文献分布窄:它只用于中古翻译佛经,不见于同时的中土文献(蒋冀骋,1994;龙国富,2005;徐朝红,2012);二则使用时间短:始见于后汉,消失于六朝(蒋冀骋,1994;徐朝红,2012);此外,其特殊性还表现在,类同副词而有并列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延成;东汉佛经词语例释二则[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2 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3 徐朝红;;汉译佛经本缘部特殊连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4 吴福祥;;关于语法演变的机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3期
5 张定京;哈萨克语并列连接助词[J];民族语文;2000年01期
6 徐朝红;;汉译佛经中并列连词“亦”的历时考察及来源再探[J];语文研究;2012年02期
7 赵长才;;上古汉语“亦”的疑问副词用法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建军;;疑问副词“还”溯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曾晓洁;隋前佛经中假设类复音连词调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年03期
3 方吉萍;;疑问副词“复”的来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于丽娟;;《梁书》连词的特点[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胡敕瑞;略论汉文佛典异译在汉语词汇研究上的价值——以“小品般若”汉文异译为例[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6 徐朝红;;汉译佛经本缘部特殊连词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7 潘玉坤;;《尔雅》“每有虽也”条与“有”的让步连词用法[J];古汉语研究;2014年02期
8 张文;;汉语双宾句构成历时演变特点探析[J];古汉语研究;2014年04期
9 蒋冀骋;徐朝红;;连词“正使”的产生和发展[J];汉语学报;2009年03期
10 张荆萍;;“买”、“卖”语义场交集动词演变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冰;北朝汉语复音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魏炜;现代哈萨克语表达语气意义的句调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珍;汉语“人丧失生命(死亡)”类动词语义场历史演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侯宝英;《说苑》副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盛晓玲;《道行般若经》连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晓洁;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复音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徐朝红;求那跋陀罗汉译佛经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昱;汉语介词与哈萨克语的格形式的对比研究及教学验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丽娟;《梁书》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韩燕;东汉佛经的“所”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冯军;《陈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蒋冀骋;魏晋南北朝汉译佛经语法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3年04期
4 张延成;东汉佛经词语例释二则[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5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J];古汉语研究;2005年02期
6 徐朝红;胡世文;;假设连词“脱”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7 蒋冀骋;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J];古汉语研究;1994年02期
8 尹蔚;;选择关系标记关联模式探究[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9 谢晓明;;假设类复句关系词语连用情况考察[J];汉语学报;2010年02期
10 袁健惠;;东汉佛典和本土传世文献的受事话题句[J];汉语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朝红;中古汉译佛经连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真;;浅探并列连词“将”的虚化历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2 薛蓓;;并列连词“与”、“及”差异详解[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莹;;并列连词来源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宋青;曹炜;;北京话并列连词的历史嬗变(1750-1950)[J];学术交流;2012年02期
5 杨丽周;;泰汉常用并列连词语法功能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年04期
6 李艳;;《左传》中并列连词“与”的语例分析及特征[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7 薛蓓;;并列连词“与”“及”差异探源[J];语文学刊;2009年13期
8 贾慧范;;浅谈并列连词的使用[J];快乐阅读;2012年36期
9 陈淑华;;学习并列连词必须掌握的8个要点[J];第二课堂(初中);2013年Z1期
10 籍万杰;;那些常考的并列连词[J];高中生;2013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丽;;连词“以及”的语法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卢健;;英文标点符号漫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陶伏平;湖南慈利通津铺话连词、介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艳;汉语并列连词的历史演变[D];吉林大学;2004年
2 承倩;《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并列连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徐沛;留学生汉汉语单音音节并并列连词词习得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李月侠;泰国华校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偏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睿涵;并列连词“而”的韵律组配规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丁嘉懿;对外汉语并列连词教学初探[D];苏州大学;2012年
7 林昊;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并列连词使用分析与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3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