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位移语言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虚拟位移语言现象研究:回顾与展望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位移 认知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跨语言对比
【摘要】:虚拟位移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移动事件,其特点是使用位移动词表征静止的事物。自从Talmy首先注意并深入研究此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后,虚拟位移的研究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广泛关注。本文在介绍虚拟位移的定义和分类及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跨语言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三个角度综述了国外虚拟位移的研究,并总结了国内虚拟位移研究集中的五个方面。最后指出未来我国虚拟位移的理论研究应该结合语料库语言学,诉诸大量语料,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跨语言对比研究应该扩大语言的种类,既要进行不同框架语言之间的对比,又要进行相同框架语言之间的对比。国内迫切需要填补虚拟位移实证研究的空白,并同时关注虚拟位移的理解和产出情况。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虚拟位移 认知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跨语言对比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虚拟移位构式的实证研究”(GD13CWW03)
【分类号】:H0-0
【正文快照】: 0.引言移动动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语言中。从字面上理解,移动动词可定义为描述物理位置移动的动词。然而,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移动动词常用的隐喻性用法如下:(1)a.The highway runs through the valley.b.The fence goes from Watsonville to Capitola.(Matlock 2001:2)(1a)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应光;;语言的虚构性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邓宇;;英汉心理活动虚构运动表达的认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3 李秋杨;;“以动写静”——虚拟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体验[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4 范娜;;英语虚拟位移中的概念整合和转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5 李秋杨;陈晨;;汉英虚拟位移表达的体验性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6 李秋杨;陈晨;;虚拟位移表达的空间和视觉体验阐释[J];当代修辞学;2012年02期
7 铃木裕文;主观位移表达的日汉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8 李雪;;英汉语言表达中“想像性运动”的认知阐释[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9 陶竹;毛澄怡;;汉语虚拟位移现象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黄华新;韩玮;;现代汉语主观位移句的认知理据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玮;英汉主观位移句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宇;;宋词中的散射虚构运动认知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李亚培;;范围占有路线表达的认知分析(英文)[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3 王义娜;;主观位移结构的位移表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李秋杨;;“以动写静”——虚拟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体验[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5 李亚培;;英汉虚构位移结构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钟书能;;语言中虚拟移位的认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张丽波;;英汉语言表达中“假想性运动”的类型学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8 范娜;;英语虚拟位移中的概念整合和转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9 李秋杨;陈晨;;汉英虚拟位移表达的体验性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10 黄蓓;;顺序扫描与总体扫描:虚设的二元对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吕春燕;中日移动动词的认知语义学对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朱玉伟;现代汉语中的描写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韩玮;英汉主观位移句的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乃杰;英语时态范畴的认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卉;从位移角度看介词“向、朝、对、冲”的异同[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王莉;汉语虚动句及其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璇;英汉虚拟运动的认知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5 李玲;中学生英语中的虚拟运动表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晓月;位移表达的日汉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晏诗源;英汉延伸型虚拟位移表达认知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韩燕红;日语主观移动表达方式的认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李冬青;汉语虚拟运动现象的认知分析[D];河南大学;2014年
10 李易;基于语料的同延路径与放射路径的中英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谢应光;;认知语法中的语境概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谢应光;;语言研究中的离散性和连续性概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5 范娜;;英汉延伸路径虚构运动表达的路径及方式[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熊学亮;语言的ICM和语言研究的ICM[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邓宇;;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10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莉;汉语虚动句及其认知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洁;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闫泓;从心理语言学理论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耿印芳;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武绪颐;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法科;赵婷;;基于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6 王爱支;;心理语言学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维洞;;《心理语言学视域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一书出版[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陈雪;;心理语言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6期
9 曾传生;;心理语言学与同传[J];海外英语;2010年09期
10 田慧莉;;当代心理语言学若干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秋野;;从心理语言学的视角看联想在俄语阅读中的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王葆华;;构式语义的经验基础——兼谈身体化的经验对语言形式表达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李洁麟;;心理语言学与“传”务求通新解——对电视“说”新闻的心理语言学解读[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孙玉华;;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俄语篇章教学[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振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心理语言学:语言研究的实证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赵秋野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关注语言意识与言语交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唐闻佳;最“无用”的知识,最受尊敬的灵魂[N];文汇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波;隐喻的心理语言学阐释[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2 吴阳;《心理语言学与交际理论概论》(第一讲)翻译报告[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林璐;语篇理解与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刘倩;心理语言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口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王金秀;反语生成和理解的心理透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郝福涛;联结主义视域中的心理语言学[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洁;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双语词典中例证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倩;现代汉语口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海波;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对话式听力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别春红;俄罗斯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言语理解机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4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46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