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新老派方音差异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周至新老派方音差异调查研究
【摘要】:周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周代的关中地区作为西周的京都所在地,其方言当属雅言基础方言的一部分,在汉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关中方言的研究吸引着很多学者的注意,周至方言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样备受重视,但大多数研究仍然侧重于方言系统的静态描写,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到周至方言当前语音变化的现状。本文以周至方言新派与老派的语音为研究对象,旨在从语言接触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新派方言形成的原因。本文共五章,除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方言的演变、本文的研究材料、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对周至话新老派语音的详细描述,旨在提供详细可靠的田野调查报告,并通过对比总结新老派语音的差异;第五章“结语”,主要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周至方言语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说明本文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周至方言 新老派方言 方言演变 语言接触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导论9-12
- 1.1 方言的演变9-10
- 1.2 本文的研究材料10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10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10-12
- 第2章 周至方言概况12-17
- 2.1 周至县地理、建制沿革及方言概况12-15
- 2.1.1 地理12
- 2.1.2 建制沿革12-13
- 2.1.3 行政区划与人口13-14
- 2.1.4 周至方言概况14-15
- 2.2 周至方言研究概况15-17
- 第3章 周至方言语音差异概况17-23
- 3.1 声母17-19
- 3.1.1《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周至方言的声母17
- 3.1.2 周至老派方言的声母17-18
- 3.1.3 周至新派方言的声母18
- 3.1.4 新派声母的变化18
- 3.1.5 百年来周至方言声母的变化(参照《关中方音调查报告》)18-19
- 3.2 韵母19-21
- 3.2.1《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周至方言的韵母19
- 3.2.2 周至老派方言的韵母19-20
- 3.2.3 周至新派方言的韵母20-21
- 3.2.4 新派韵母的变化21
- 3.3 声调21-23
- 第4章 周至方音新老派差异研究23-53
- 4.1 声母新老派差异研究23-35
- 4.1.1 古微母字与古日母字23-26
- 4.1.1.1 古微母字23-24
- 4.1.1.2 古日母字24-26
- 4.1.2 古泥母、疑母字26-32
- 4.1.2.1 古泥母字26-28
- 4.1.2.2 古疑母字28-32
- 4.1.3 古端、定母32-35
- 4.2 周至方言韵母的新老派研究35-40
- 4.3 中古入声字在新老派中的差异40-44
- 4.4 周至方言的连读变调及新老派差异44-53
- 第5章 结论53-55
- 5.1 结论53
- 5.2 周至方音的发展趋势53-54
- 5.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届语言接触理论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修辞学习;2006年04期
2 马菊红;;《汉俄语言接触研究》评介[J];中国俄语教学;2009年02期
3 本刊记者;;语言接触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4 徐彦;;语言接触的诸因素分析——以新疆民汉语言接触为例[J];学术探索;2012年08期
5 郭倩;;语言接触的特殊现象——往返借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6 罗美珍;语言接触国际圆桌学术会议在香港举行[J];民族语文;2000年06期
7 ;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研讨会综述[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8 陈海伦;;“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宁举行[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9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10 饶星;;新时期中外语言接触特点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粉玉;语言接触背景下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学生母语使用、母语能力及母语态度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任莎;语言接触背景下汨罗方言中儿童姓名称谓的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庞芳;周至新老派方音差异调查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4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丽丽;语言接触视域中的英汉借词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骄;语言接触下英语借词在汉语环境下的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珍莉;语言接触视角下英汉翻译中的欧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10 唐玉萍;从语言接触看岚角山土话的衰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6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6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