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研究
【摘要】: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变"关系,作为一种流行语汇的网络流行语,也往往体现出整个社会的变迁过程。基于对大众文化理论的系统梳理,从抵制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作为社会的黏合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大众文化特征,指出当前网络流行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社会文化 大众文化特征
【基金】: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项目“宁夏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YB125-118)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共变”论与大众文化理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具有社会性,同时,语言和人类思维的关系又是相互依存、紧密相关的。早在1964年,美国语言学家威廉·布赖特(William Bright)就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具有“共变”的论述。他认为语言和社会都是不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建华;;大众文化的批判与辩护——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杜秀春;;国内外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董宏程;;试论网络交际者与网络言语的语用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艳;当代美国英语和汉语称谓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杨家勤;郑红;;论交际者的社会信息对翻译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荆莉;;探析汉语缩略语的简缩理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周端明;普通话推广的经济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方传余;文化语境与委婉语翻译选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程晓昆;客体语言的中西文化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德米;;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袁瑛;;刍议侦查语言学[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谢宏滨;;论法律语言的社会学属性[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4 肖绍明;;教育学的话语分析转向[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张茜茜;;沉默的天使——论大众媒体中医务人员话语权的缺失[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黄瑞华;;反语言浅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明献;;新时期中国传媒现代化转型的现代性评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玳Z{;;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审美文化特质和创意产业发展[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欣欣;现代性体验下苗族乡村妇女的家庭生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梁元;中国民众外语态度及使用十省市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吴玲;文化全球化影响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之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雷鸣;委婉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王立红;大众文化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继刚;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杰;赵永彬;;2008年汉英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价值取向[J];前沿;2009年07期
2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年08期
3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8期
4 牛书培;;许昌:网络流行语宣传禁止酒驾[J];驾驶园;2010年02期
5 危艳丽;;从“杯具”一词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段乐蒙 ;;盘点2009网络流行语[J];走向世界;2010年02期
7 刘秋红;;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征与语言经济原则[J];科技信息;2010年11期
8 董引娣;;网络流行语的收集与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年06期
10 李慧;;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演变[J];新闻世界;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桂琴;林如鹏;;系统、使用与交换:网络流行语的意义生产[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2 张蕾;;众生喧哗: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内涵阐释[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3 陈彦;;从“剩女”看网络流行语的翻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孙,
本文编号:1122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