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量词范畴“去范畴化”现象考探

发布时间:2017-11-04 22:21

  本文关键词:汉语量词范畴“去范畴化”现象考探


  更多相关文章: 量词 范畴 去范畴化 转移


【摘要】:从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及语义内涵等方面对汉语"量词"词类范畴进行动态考察,发现汉语量词在"去范畴化"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句法功能扩展,语义功能扩展,语义内涵的丧失、转指和抽象泛化。语言"去范畴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范畴转移,而在词汇层面所遗存的痕迹是这种"转移"最有力的证据。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ZD224)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汉语数量范畴研究”(项目编号:396-GK12002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汉语数词范畴动态研究”(项目编号:11Q12)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零、引言近三十年来,有关汉语量词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量词语义特征的研究,如马庆株(1990)、邵敬敏(1996)、赖先刚(2009)等;二是有关量词分类的研究,如朱德熙(1982)、邵敬敏(1996)、何杰(2000)等;三是有关量词重叠后的语法意义的研究,如宋玉柱(1996)、李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可君;关于陈述和指称[J];汉语学习;1992年02期

2 郭继懋;再谈量词重叠形式的语法意义[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3 周国林;;“丈人”“丈夫”得名由来及其他[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李和庆,张树玲;原型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2期

5 赖先刚;;量词是体词吗?——量词的数量语义特征与语法功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1期

7 吕军伟;;名量式合成词的来源问题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芳芳;基于偏误分析的对外汉语程度副词教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谭丹;初级水平印尼学生“比”字句的偏误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3 王宁;视觉动词“见”与“Se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4 王刚云;《大唐西域记》趋向动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5 万艳军;语体视野下的《大唐西域记》副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伟杰;浅析汉维语量词语用功能[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7 田虎;中亚留学生汉语话题句习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禹;傈僳语植物名词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4年

9 夏媛;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素异序易混淆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李涵;印尼对外汉语教材《华语》中的“有”字句和“是”字句[D];南昌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为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J];方言;1982年03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甄尚灵;遂宁方言形容词的生动形式[J];方言;1984年01期

4 朱建颂;;武汉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5 汪平;;湖北省西南官话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6 张宁;;昆明方言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1期

7 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8 刘自力;仁寿方言名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9 张惠泉;贵阳方言动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10 李蓝;贵州大方方言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亚;;“粉丝”名的食物范畴化理据——一个大众文化的视角[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徐景宜;;“颗”与“粒”选择差异及范畴化过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刘正光,崔刚;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周树江;;论范畴化过程中的字词参与[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贾君芳;;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彭媛;;汉语“一量多名”现象的范畴化解析——以量词“串”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马U,

本文编号:1141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41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