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翻译批评——新的批评空间
本文关键词:网络翻译批评——新的批评空间 出处:《外语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翻译批评 交互性 主体意识 分众性 公共空间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很多学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翻译批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与翻译批评相结合产生了网络翻译批评,成长为新的批评空间。这一新的批评空间具有聚焦现实问题、交互性特征明显、批评主体意识强以及分众性的特点。尽管自身仍然存在亟需规范等问题,但网络翻译批评正成为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网络翻译批评研究”(编号:13BYY02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0.引言 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网络翻译批评将成为翻译网络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很 批评多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学W来了深远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的兴起,文化 2·网络翻译批评空间特点分析研究的新发展等等。对于翻译批评来说,网络为期筑 2.1网络翻译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季羡林;翻译的危机[J];语文建设;1998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却咏梅;[N];中国教育报;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余京华;;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批判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苏全有;;论清末舆论放大现象的成因[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4 巫肇胜;;听证制度:一个妥协视角的公正命题[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严一云;刘晓光;;当代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8 肖晴;杨超;;苏北新农村公共空间现状评价研究——以江苏铜山县大彭镇程庄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9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梁丽;;广告的暴力及其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平方;;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高洪贵;;农民工参与公共决策探析——以协商民主理论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耀东;;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虞崇胜;王洪树;;论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机制中的作用[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5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时红秀;;从细节中窥见历史,在真实中发现理论——对《打工者社会空间的生产——番禺打工者文化服务部的个案研究》一文的评论[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7 师曾志;;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8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刘晓慰;;谁的声音更响亮?——析经济权力旨趣规范下的大众传媒[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踪莉;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雷达;[N];文艺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成军;翻译批评管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2 王治江,李瑾瑞;浅说翻译批评[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肖水来;再论翻译批评[J];咸宁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吴斌;浅谈新时期的翻译批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6 胡德香,熊秋香;文化翻译批评初探[J];语言与翻译;2004年04期
7 吴艾玲;内部翻译批评的三大视野[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8 汤(笋口);翻译批评的理论思考[J];民族论坛;2005年06期
9 刘雪芹;翻译批评要有多维意识[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翁凤翔;翻译批评标准意义的新视角[J];上海翻译;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俊;;价值哲学与翻译批评学[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志强;;言语语境特征分析、翻译及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张爱真;;论翻译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咸立强;;文学场域视野里的前期创造社翻译文学批评[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8 陈福康;;茅盾对翻译理论的贡献[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实习记者 傅小平;“新的译著精品太少了!”[N];文学报;2005年
2 王理行;出色的译作:既经得起读 又经得起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蓝仁哲;文学翻译的困境与出路[N];文艺报;2010年
4 何娅;版权贸易喜人 译著质量堪忧[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维青;多元动态翻译批评的建构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赵冬梅;五四时期的翻译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于连江;多维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晓黎;帛书本《老子》四英译本的三维审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宁;中国翻译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潘倩;中国20世纪20至60年代翻译批评主体论述的回顾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崔英;综合性翻译批评新模式[D];山东大学;2007年
4 高宇征;动态多元的翻译批评标准探索[D];河北大学;2009年
5 方钱;翻译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文娟;中国翻译批评现状及其文化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7 胡伟;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张文艳;翻译批评综合模式初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9 于超;从译作序言看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龙明慧;基于翻译过程研究的翻译批评模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37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3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