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篇的互文性特征
本文关键词:论语篇的互文性特征 出处:《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语篇的"互文性"理论输入中国四十余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然对其阐释迥然。所谓互文,即在语篇构组的过程中,表达主体为强化其意念语篇的语势,引入已存历史语篇的过程和结果性。互文性的特征有三:语义的双值性、主体的主导性、功能的创新性。
[Abstract]:The discours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input Chinese for more than forty years,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fferent. The so-called intertextuality, that is, in the process of textual formation, the main body of expression is to strengthen the language potential of his ideation and introduce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iscourse. There are three features of intertextuality: the dual value of semantics, the dominanc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function.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引言“语篇”(text)与“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两个概念,进入华夏的学术视野,前者已有半个多世纪,后者已四十余年,据“中国知网”截至2014年上半年统计,前者的论著已逾十万余篇部,后者也已近半万。然所论,就其主要部篇而言,或深或浅带些“洋味”,转述西论有余,“国产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玉平;;互文性新论[J];南开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晶;;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丁伯林;;反讽的经典文本:《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文斌;;试论广告语言的互文性特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洪流;;从《鹿跳泉》看华兹华斯的生态主义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玉娟;;论文学交际中体裁的不变性与可变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戴艳云;;模因论与贺岁片台词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潘艳;;何处追寻失落之幸福——析赫伯特·艾森赖希之《奥尔良的新(幸福)少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陈凯;黄梅;;《西厢记》与难题考验仪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蔡晓燕;;孤独的个体——多莉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与《弗兰肯斯坦》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龙扬志;;一部诗剧与一个诗人的创作史[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梅红;;在互文性的指导下进行广告套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乔光辉;陈金鑫;;日本《忠臣水浒传》之与中国《水浒传》的互文性解读[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徐传达;;互联网时代弱者的话语策略分析——以“湖南临武城管打死瓜农”事件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6 岳永逸;;城市生理学与北京天桥的“下体”特征——兼论“杂吧地”的认知意义[A];都市文化研究(第4辑)——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C];2007年
7 林雪涛;王昧红;;青少年科普数字期刊内容开发与UI设计原则——基于网络移动触屏阅读终端的研究初探[A];中国科技期刊新挑战——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祝克懿;;超文本的传播功能与发展空间构想[A];修辞学论文集第12集[C];2009年
9 李正亚;;《静夜思》原作和英译作“明月”意象的互文性分析[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U,
本文编号:1342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