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流行机理与规范新探

发布时间:2018-01-15 14:17

  本文关键词:汉语网络类成语的生成、流行机理与规范新探 出处:《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新成语 小三角 社会文化 语用心理 后现代主义


【摘要】:通过多角度聚焦网络类成语,发现其较符合汉语共同语的语言学构造机理,"80后""90后"网民主体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推动加剧了网络类成语的流行,且与社会文化有共变关系,体现出网络语言生活的"三活"状态。网络类成语一般会在语言系统规律的机制下优胜劣汰;规范的总原则是"有利于交际",规范观的选择要有建设性:既有人文关怀,又不丧失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使命感,还要有层次性;其未来的宏观发展趋势是:趋冷、流行、复活或集聚式新造。
[Abstract]:Through the multi angle focusing network idiom, found more in line with the linguistic structure mechanism of Chinese common language, "80" "90"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users especially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to promote intensified the network idiom is popular, and the covariance and the social culture, reflects the network language of life three living state. Mechanism of network idioms in the general language system under the rule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general principle standard is "conducive to communication", the choice of norms to be constructive: both humanistic care, without losing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hierarchy of the future; the macro development trend is: cooling, pop, or cluster. New Resurrection

【作者单位】: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基金】: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重点项目(YJSCX2014-040HLJU)
【分类号】:H136.3
【正文快照】: 近年来“网络新成语”“网络成语”或“后现代成语”在网络上极其流行,但同时也引发学界的较大争议。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还不是纯正的“成语”,将其统称为“网络类成语”可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概念,意为产生于网络的类似成语的四字格形式[1]。通过建立小型网络类成语语料库,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治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后现代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郁;;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和“三平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4 吴菊香;;论新缩略语的语汇形式和语法特点[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谢立中;“后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7 车飞;;“网络新成语”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新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8 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1期

9 黄洪基;邓蕾;陈宁;陆烨;;关于“80后”的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7期

10 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徐澄;;英语词汇文化重合现象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钱叶萍;王宏林;;现代汉语数字缩略语的动态英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孙静;肖建安;;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游玉祥;;基于语言学视角的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外语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政;;烟台方言特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郑晓春;;探析汉语结构的特殊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王丽芳;;浅谈荷塘月色的语言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宋芫;;英汉合成词的认知理据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杨洁;;西方修辞学与汉语修辞学关于语境研究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邓小玲;;积极型双语词典的例证[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校华;;浅析汉语象声词的转义及修辞效果[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叶红春;刘磊;;新生代员工职场友谊的影响效果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7 叶红春;刘磊;;新生代员工职场友谊的影响效果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胡连影;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雪霞;新加坡华语词汇五十年发展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佟庆;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ウツ”的多义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静;汉西数词对比分析及汉语数词的西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宇;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菲;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花卉意象再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慧;;当代语境中新成语特点探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2 朗欣;;如何对“小年轻”做营销?——“80后”人群生活形态和媒体接触习惯分析[J];成功营销;2007年11期

3 王馥芳;;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变化研究与“新词”界定[J];辞书研究;2007年04期

4 苏文清;罗之慧;;“80后”写作与青年文化反叛[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5 郑强国;王勇;付艳荣;;浅析“80后”知识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J];消费导刊;2007年09期

6 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2008年04期

7 张孝义;程素萍;胡卫平;;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马秀英;商素;步秀君;;8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建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晓颖;郭伏良;;试论现代汉语新成语[J];汉字文化;2009年05期

10 蒋艳;;“80后现象”的再思考[J];江南论坛;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联合国青年发展指标专家组会议成员、上海市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苏颂兴;[N];文汇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黎玉娴;消费语境里的自我表达[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燕;孙念;;中澳高职教育教学现状之比较——以《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为例[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商报实习记者 刘俊兴;IT网络类图书:冷静面对网络升温[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胖胖;全国近月电脑图书策划与销售热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李丹丹 陈炳山 吕妍;去年南京人才需求排行榜出炉[N];新华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太原市民政好新闻评选揭晓[N];太原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亚男;基于参数化网络类的统一Petri网研究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28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28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6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