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流行构式探微
本文选题:任性 切入点:语义泛化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5年05期
【摘要】:"任性"流行构式包括"有钱就是任性"、"有[]就是任性"和"[]就是任性"等,统一记为"X就是任性"。"任性"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功能变异和语义泛化,主要体现在陈述主体范围的扩大、前提/原因事件的特点、动词的语义特征、"任性"的评价色彩等方面。根据语义演变的邀请推理理论,在该流行构式的使用语境中,说话人通过说出"X就是任性"将自己对X事件及其主体的评价隐含在其中,邀请听话人推出具体的评价意义,这样的邀请推理变为一般推理时,"任性"的语义就发生泛化。"任性"参与构成的流行构式经历从实体构式到仿拟性框填、再到流行性框填的演变,适应越来越广的场景,从原有的贬抑评价,变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表达言者褒扬的态度。
[Abstract]:The popular construction of "capricious" includes "having money is willful", "having [] is willful" and "[] is willful" and "X is willful".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statement su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mise / cause events,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verbs, the evaluation color of "willfulnes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vitation reasoning of semantic 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e of this popular construction, By saying "X is willfulness", the speaker implicates his own evaluation of X event and its subject, and invites the hearer to offer specific evaluation significance. When such invitational reasoning becomes general reasoning, the semantics of "willfulness" generalize. The popular construction of "willful" participation goes from entity construction to imitative box filling, and then to the evolution of epidemic frame filling to adapt to a wider and wider range of scenarios. From the original derogatory evaluation to more and more used in the expression of praise attitud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团队项目 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 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经费的支持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2 俞燕;仇立颖;;框填式流行语何以如此流行?[J];修辞学习;2009年06期
3 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4 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5 程寅;黄锦章;;网络造句背后的集体记忆和社会无意识[J];当代修辞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骋;;从流行语看语义泛化及语义变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2 闫海芳;段泗英;;区分构式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杨瑜;;“雷”的隐喻性语义泛化及其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武艳超;;流行语“V的不是A,是B”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谢旭慧;;从小品台词到社会流行语[J];当代传播;2011年02期
6 林丽君;;隐喻在新词中的体现[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7 李明洁;;流行语的概念梳理与符号学的新观察[J];符号与传媒;2012年01期
8 杨一飞;;感观类话语标记语初探——以“你+感观动词”(看、听、说、讲、想、知道、认为等)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9 李文莉;;人体动作隐喻的模式及认知图式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吉益民;;论流行话语模的结构类型与生成动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蕾;;众生喧哗: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内涵阐释[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5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阮文善;类型学视野中的同一、差异与相似[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汉语新兴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英语新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丹;汉语指人专名隐喻的语义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萌;移就辞格的构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薇;从亲属称谓泛化看“哥/姐”由亲属称谓向社会称谓转移的动因与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刘娱;事件性临时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阮氏梨;汉语越南语词语模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海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秋菊;保洁与容错:流行新词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明星;“比N还N”构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大为;组合流行语考察[J];汉语学习;1995年02期
2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3 潘瑞春;;“宅女”试析[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4 缪俊;;“山寨”流行中语义泛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变[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5 吴春相;田洁;;回声拷贝式的“慨允”义和修辞动因[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6 李明洁;;从语录流行语到词语流行语[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7 刘斐;赵国军;;“被时代”的“被组合”[J];修辞学习;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1682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8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