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
本文选题:结果自足动词 切入点:语义特征 出处:《语文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上古汉语有一类动词,如"破、败、伤、灭、断"等,其语义构成中既包含动作义,又包含结果义,其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自主性]、[+可控性]、[+外向性]、[+终结]。这种语义特征决定了这类动词特别的句法表现——可以自由地出现在三种句法槽:(一)"NP_1_NP_2"句法槽;(二)"NP_"句法槽;(三)"NP_1+V_NP_2"句法槽。以往的研究多根据(一)(二)两种句法分布来论证这类动词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也有学者据此认定其为作格动词。文章结合句法分布(三)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类动词既不同于自动词,也不同于他动词,比照作格语言看作作格动词也不大合适,故而根据其语义特征将其命名为"结果自足动词"。
[Abstract]:There are a class of verbs in ancient Chinese, such as "break, defeat, wound, destroy, break", etc. Its semantic features can be described as autonomy, controllability, extroversion, and termination. This semantic feature determines the special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se verbs-free to appear in three syntactic slots: (I) "NP_1_NP_2" syntactic slot (2) "NP_" (3) "NP_1 V_NP_2" syntactic slot.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whether this kind of verb is an automatic verb or a other verb according to (1) (2) two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yntactic distribution (3),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is kind of verb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automatic word but also different from his verb, and that 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regard it as a case verb in comparison with case languag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its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named as "resultant self-contained verb".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H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世梁;;藏语和上古汉语中与■元音相关的音变过程比较[J];语言科学;2009年02期
2 朱力;;从《论语》的考察再论上古汉语系词的有无[J];求索;2012年11期
3 黄典诚;关于上古汉语高元音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4 徐德庵;;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5 王克仲;;上古汉语“再”字的调查报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杨烈雄;;上古汉语判断句的结构特点和结构分析[J];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7 林端;上古汉语的去入关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郑作广;;上古汉语系词问题的思考与探求[J];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90年02期
9 杨福绵;;反映在上古汉语多音字中的原始汉语前缀(英文)[J];语言研究;1991年01期
10 郝维平;上古汉语的“所”字新探[J];古汉语研究;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逄方慧;;试论上古汉语“于”、“於”的发展及其用法——以出土文献为材料[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2 罗智光;;试论古无次清音[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3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迎泽;上古汉语及物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露选;上古汉语“变化”类常用词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琛;上古汉语中晚期体词性成分作谓语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3 冯静;《诗经》中的拟绘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 刘秀英;上古汉语“有”字句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吴丹;上古汉语“道路”类词语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6 胡明珠;上古汉语方位词所涵尊卑观念解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毛志刚;上古汉语因果连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霍文杰;上古汉语“在”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3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8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