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化理论:关于理论根源、地位和挑战的思考
本文选题:主观化 + 主观性 ; 参考:《外国语文》2017年05期
【摘要】:近年来,主观化理论日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者的重视。但是,有关主观化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未得到充分的阐释。本文主要论述和回答了有关主观化理论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1)主观化理论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其理论合法性何在?(2)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主观化理论之主观性本质和意义体验论之互动性本质之间的理论不一致问题?有鉴于"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们该如何理解"主观化""交互主观化"和意义体验论之间的关系?(3)主观化理论如何避免陷入"主观主义"泥沼?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探析主观化理论之理论根源,以明晰主观化理论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中的理论地位,从而为如何避免主观化理论陷入"主观主义"泥沼提出理论思考。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subjectiviz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som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subjective theory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ained.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and answers three important theoret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ivization theory: wha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ubjectivization theory? How do we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inconsistency between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the subjective theory and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meaning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and "interactive subjectivization",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ization" and "interactive subjectiviz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eaning experience?) how can the subjective theory avoid falling into the mire of "subjectivis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subjective theory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semantics by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subjective theory. Therefore, it puts forward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how to avoid subjectivization theory falling into the mire of subjectivism.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识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5ZDB099)
【分类号】:H0-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为光;;“所谓”的功能及主观化[J];当代修辞学;2011年05期
2 刘晓芬;;“所谓”的主观化历程及其功能扩展[J];文学教育(上);2012年03期
3 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4 姚占龙;;“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2期
6 高顺全;;“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陈秋娜;;汉语主观化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周静;徐李洁;;国内主观化研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张云秋;王悦婷;;汉语儿童主观化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语文;2011年05期
10 范振强;;“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曦;英汉条件句的历时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钱盼;“不仅是P,,而是Q”句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3 章莉;现代汉语“NP_1尽是NP_2”句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秀芬;主观化的功能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6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邱玲;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D];湖南大学;2010年
8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余乐;“按说”的语法化和主观化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76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766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