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极性问的语言地理类型学研究
本文选题:河南方言 + 极性问 ; 参考:《山西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河南省235个方言点的极性问材料,从地理类型学和语法化的角度分析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及语法特征,绘制关于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图,全面描写并深入分析河南极性问的特点及历史演变。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为引论。介绍三方面的内容:(1)河南省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河南方言的内部分区;(2)河南方言及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现状;(3)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布点情况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介绍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分类,根据疑问句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将极性问分为两大类(是非极性问和反复极性问),四小类(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疑问副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第三章讨论豫北晋语极性问的类型特点和地理分布,并从语言接触和移民的角度分析豫北晋语区的过渡性特征的成因。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对河南方言官话区四种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依据类型分析的需要,选取典型方言点,对该类极性问的类型学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选取的方言点在语言类型上具有典型的过渡性特征,对该点极性问的句法特征和地理分布情况的分析表明,河南方言四种极性问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分布和演变与河南地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还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探讨各类极性问的历史演变路径。疑问副词极性问的雏形最早见于秦汉时期,大量出现于明代。疑问语气词极性问、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最早的形式都是“VP-NEG”,随后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变路径产生了附加否定词极性问和动词变形极性问。随着附加否定词极性问的句末否定词意义逐渐虚化,进而产生疑问语气词极性问;动词变形极性问虽然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但应属于当时某方言的用法,直到明代以后才广泛使用。第八章分析各类极性问在河南方言中的混用情况。第九章结合近现代反映河南方言语言面貌的文学作品《歧路灯》,分析十八世纪以来河南方言极性问的句法特点,并与今河南方言极性问进行比较,梳理河南方言极性问的演变过程。第十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的结论是,河南方言不同类型极性问的地理分布反映不同的历史层次;黄河沿岸的河南核心方言作为强势方言向邻近地区扩散,而边界地区的方言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与当地的历史沿革和语言接触密切相关。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 the paper collects the polar questioning materials of 235 dialect points in Henan Province , analyze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polar questions in Henan dial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type and grammar , draw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ap of Henan dialect ,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olarity of Henan dialect .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lar questions in the northern Henan dialect , and analyzes the origin of the transitional features of the Northern Jin language areas from the point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migr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7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全生;鲁冰;;以文献为基础的方言史研究势在必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2 乔全生;鲁冰;;论豫北晋语反复疑问句的过渡性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3 徐杰;张媛媛;;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4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两种特殊的问句[J];方言;2011年01期
5 郭利霞;;山西山阴方言“A—A?”式选择问句[J];方言;2009年04期
6 伍巍;陈卫强;;一百年来广州话反复问句演变过程初探[J];语言研究;2008年03期
7 段亚广;;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乔全生;;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J];语文研究;2008年01期
9 乔全生;;也谈晋方言的归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康亮芳;;疑问句句末语气助词“呢”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丽;河南淮滨方言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2 束益琴;现代汉语焦点及其表现手段[D];扬州大学;2008年
3 董宪臣;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4 郭爱涛;《儒林外史》疑问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5 田美;《说苑》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冷艳青;《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岩;《三国演义》汉英对照本疑问句对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李会荣;娄烦方言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柯移顺;《歧路灯》疑问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盛晓楠;《型世言》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78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7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