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哲学反思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 语言变异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偏离语言常规使用的社会变体,属于语言变异现象。网络语言变异给传统语言规则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体现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生活方式、话语权利变迁等文化价值观。然而,根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语言游戏论",尤其是家族相似性和社会建构理论,网络语言的变异实属语言变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语言不需要遵守相关规则。
[Abstract]:Some people think that network language is a social variant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conventional use of language and belongs to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variation. The vari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brings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to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rules, and embodies people's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such as cognitive style, life style, discourse right change and so on. However, according to Wittgenstein's later philosophy "language game theory", especially the theory of family similarit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vari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is a normal phenomenon in the course of language change.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network language does not have to abide by the relevant rules.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ZX05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资助项目:07JJD720048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YBA109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兴林;;语言:生活中的规则性使用——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鲁芳;;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难题及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2 许国君;陈万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影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3 胡青青;;网络热词“土豪”的文化解码及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4年04期
4 徐文明;;建构与解构:山寨文化产业对文化伦理的影响——以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的娱乐业为例[J];文艺争鸣;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志臻;当代中国出版问题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伟;寒暄的语言游戏特质[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嫣;我国网络公益的发展困境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郭锐;青少年网络伦理素养的培养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3年
4 郑怡;网络体语言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丁淑玲;中国网络侵权监管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盘敏;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钦;我国网络内容管理政策的伦理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孙剑秋;网络交往主体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9 王茜;微博的传播伦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赵进;大学生网上文化消费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国华;;从逻辑图像论到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探讨[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2 杨宁芳;;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刘龙根;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4 徐海铭;;回到生活世界:一种探索语义的人文策略[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5 季雨;;“语言游戏”称谓后的隐喻——关于精确性、规则、意义、生活形式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云;由“洋泾浜”现象看语言变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聂桂兰;浅析语言变异现象[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蔡龙权;交际能力中的语言变异规则[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4 阮畅;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郝吉环;网络传播中的语言变异解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黄忠廉;汉译语言变异探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7期
7 刘卫东,田贵森;语言变异的翻译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8 牛光夏,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9 林小平;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严亚南;;网络语言的解析与规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3 周晓晶;;从语言变异的视角解析新词收录和词语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芮东莉;译介工作:永远的桥梁工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赵凤华;经济全球化下怎样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上海交通大学 张玉梅;语言正越来越“多中心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3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2 吴学辉;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罗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4 黄丽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5 张萌;语言变异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桂群;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玉兰;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9 邓梅;从等效论视角看《围城》中语言变异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芳芳;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3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0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