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的共时多功能性和历时演变
本文选题:“却” + 多功能性 ; 参考:《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却”最初是汉语常用实词,经过历时演变,到现代汉语中,它已经是一个意义虚化、兼具多种词性的功能词了。本文以“却”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语义演变理论、语法化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讨论了“却”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情况,对“却”的共时差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对其历时演变进行了追溯,通过其历时演变对相关共时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以对“却”的整体考察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的互动关系。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却”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兼具多种用法的多功能词,既可以用作构词语素、动词,又可以用作副词、连词。当“却”作构词语素时,主要用在“忘却”“了却”“抛却”等合成词中;作动词时,“却”多用在“望而却步”“却之不恭”等固定短语中,在一些方言里,动词“却”还有‘拒绝’‘辜负’等义;作副词时,“却”主要用作语气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与常理或个人预期不符)或表示反问、追究语气;“却”用作关联副词时,表示转折,起语篇关联作用;作连词时,“却”主要表示转折。现代汉语中“却”的多功能性是其历时演变的阶段性的反映。通过对“却”的历时演变的考察,我们发现,汉语史上“却”首先是一个实义动词,可译为‘退,后退’,隋唐时期,受共现动词的次类变换、语义焦点的转移及语言环境和句法位置变化等的影响,“却”逐渐被重新分析为副词。历史上,副词“却”类型丰富,包括频率副词、范围副词、顺承副词、转折关联副词、语气副词等。明清时期,受副词“却”的句法位置变化、词义和句法环境等的影响,“却”从具有反预期义的副词演变为转折连词。在选择句中,表示追究语气的副词“却”演变为选择关系连词,在同语反复格式中,表示反预期的语气副词“却”逐渐演变为让步关系连词“却”。在“V却”连动式中,“却”逐渐演变为助词。助词“却”的产生经历了“V却”连动式、动补式及“动词+助词”三个阶段。当连动结构中的“却”不能单独陈述句中主语时,连动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动补结构,“却”则发生了从充当连谓后项到充当结果补语的演变。与之伴随的是,其意义从‘退’义向‘掉’义的演变。结果补语用法的“却”进一步虚化,成为助词,表示动作的完成与实现。两宋以后,“却”的助词用法逐渐被“了”替换,助词“却”衰落。其使用范围开始局限在个别词语中,“却”开始沦为词素。介词“却”来源于‘过’义助词,当谓语中心是性质形容词时,“X+却+N”就有可能发生从‘X过N’义到‘比N X’义的重新解读,并引发“却”从动态助词向介词的逆语法化。现代汉语中“却”的共时差异研究能够揭示其历时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层次,为我们构拟其历时演变过程提供启发和依据。而“却”的语义功能在共时层面上的差异实质上是它们在历时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功能差异,是由“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法的共时积淀,用历时演变可以为其共时用法提供解释。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find that " while "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it can be used as a verb , and it can be used as an auxiliary word ,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verb , but it can be used as an auxiliary word . On the other hand , in the context of " V " , " but " i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words . In the context of " V " , " but " i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words . In the context of " V " , " but " i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words . In the context of " V " , " but " i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words .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4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普,石定果;论历时中包含有共时与共时中包含有历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2 陈海峰;;试论共时平面下的零度和偏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孙悠夏;;“结果”的功能及其语法化的共时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柴延艳;;副词“千万/万万”的共时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7期
5 杨明;共时平面上的反义同词[J];抚州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6 马清华;;补偿:语言的一种共时动态机制[J];修辞学习;2008年04期
7 于屏方;杜家利;;共时词典释义中的历时视角[J];辞书研究;2009年06期
8 李思旭;于辉荣;;从共时语法化看“V上”与“V下”不对称的实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9 翟雪松;;同词反义在共时、历时平面中的语言现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10 姜彦;;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及其发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盖兴之;丁志磊;;彝缅语量词的共时分析[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张跃;;浅谈共时学在消防中的应用[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奠香;;汉语方言常用词“拉”“拿”的共时分布特点和语源分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传超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时的与历时的科学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林;共时学演绎人间巧合[N];发展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俊涛;明代三种韵书共时比较与历时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2 蔡苗苗;基于共时钟GPS多天线系统的测姿算法研究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菲;“可X”形容词的共时历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齐灿灿;“却”的共时多功能性和历时演变[D];江苏师范大学;2017年
3 吴梦婧;“要不/要么”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万小芳;不确定性推测类副词共时、历时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石文娟;“大半”和“多半”共时比较与历时演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晓芬;“隔”字句的共时特征和历时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邹冠丽;安徽肥东古城方言共时音变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张卓;“看来”、“看起来”、“看上去”的历时与共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雪蓉;线状量词“根、支、枝、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冯志峰;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6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7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