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烟台话定中结构中居中的“个”和“的”

发布时间:2018-06-04 12:47

  本文选题:烟台话 + “的” ; 参考:《语言科学》2015年01期


【摘要】:烟台话定中结构的居中形式有"个"、"的"和"的个"三种形式,它们有时候可以互换,有时候相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个"有两个:一个是前面存在隐性指示词或数词的量词,这占绝大多数;另一个和"的"一样用作定语标记,这只有极少数。用作定语标记的"个"在形式、语义、功能和句法位置上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含有"个"的定中结构在烟台话中只出现在强陈述、强祈使、强疑问三类句子的话题位置。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forms of "one", "one" and "one" in 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Yantai dialect. Sometimes they can be exchanged, sometimes they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The root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individual": one is that there are recessive demonstratives or quantifiers in front of them. This is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the other is used as an attributive marker, as is the "Dale", which is only a very small number. The "individual" used as an attributive marker needs certain conditions in form, semantics, function and syntactic position. In Yantai dialect, there are only three kinds of sentence topics: strong statement, strong imperative and strong doub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司富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2 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2期

3 石定栩;;“的”和“的”字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4 黄师哲;;语义类型相配论与多种语言形名结构之研究[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5 邓思颖;;“形义错配”与名物化的参数分析[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6 邓思颖;;汉语句类和语气的句法分析[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7 郭锐;;朱德熙先生的汉语词类研究[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 ,v缂孜,

本文编号:1977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977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a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