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东北地区满源地名汉译用字的历时考察

发布时间:2018-08-01 17:43
【摘要】:对满源地名的研究始于清代,繁盛于20世纪80年代。满源地名的研究主要包括从地理角度出发研究地名;从语言角度出发研究地名;从用字角度出发研究地名。其中,前两者的研究开始时间早,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关于地名汉译过程中的用字考察最为薄弱。通过梳理满源地名原本的命名方式可知满源地名的命名具有反映生产生活原貌,直接取材于生活、起到警醒提示的语义功能。对比演变前后的满源地名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演变是以汉语地名为参考,逐渐向汉语地名靠拢的。分析满源地名的用字,并对满源地名用字的历时演变情况进行汇总,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用字有字体上的繁简演变和意义上的雅俗演变。将地名进一步筛选、分类,并借用现代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满源地名的用字主要朝着繁化和雅化两个方向演变。满源地名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从转写到重新赋义。通过分析演变的规律,可以进一步为地名翻译提供翻译形式和转写用字的建议,为规范外语、少数民族语言中的专有名词翻译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study of Manchu place names bega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1980 s. The research of Manyuan place name mainly includes studying place name from geographical point of view, studying place name from language angle and studying place name from the angle of using word. Among them, the former two studies started early,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atively more, but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lace names in the study of the most weak. By combing the original naming method of Manyuan place names, we know that the naming of Manyuan place names has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reflect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drawing directly from life, and playing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warning and prompting. From the comparison of Manchu place names before and after evolu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volution of Manchu place names is based on Chinese place names and gradually draws close to Chinese place na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used in Manchu place names and summarizes the diachronic evolvement of the characters used in Manchu source nam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haracters used in Manchoura place names have the complex evolution of font and the evolution of elegance and vulgarity in meaning. By further screening, classifying and analyzing the place names by using the modern statistical software, we can see that the characters used in the Manchu source names are mainly evolving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complexity and refinement. The evolution of Manchu place names has certain regularity, that is, from transliteration to redefinition. By analyzing the law of evolution, we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minority languages.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伟,郭彦安;汉字美学初探[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于东新;汉字的传播与未来发展之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袁立;外向型汉字学原理——用汉字解构理论构造世界文字学的途径[J];汉字文化;2003年03期

4 万业馨;从汉字识别谈汉字与汉字认知的综合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5 孙善麟;严建雯;;结构对称汉字提取特点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知文;;“汉字革命”可以休矣[J];汉字文化;2006年03期

7 邱志玲;;试论汉字学框架内的汉字阐释[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张蔚虹;;汉字的性质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骆小所;;汉字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秦建文《汉字学导论》序[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世凯;;汉字资源刍议[J];汉字文化;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鹃;;汉之前的汉字统一与规范[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连登岗;;汉字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春晓;;执简御繁——六书疏证派汉字教学观之阐释[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张一清;;《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王建勤;;欧美留学生汉字认知与习得的实验报告[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宁福佰;;小议中国文字的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7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 ;孙曼均;;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8 周金声;张茜;;谈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汉字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A];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建一;;现代汉语字频测定及分析[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10 王春晓;;《新HSK》一~三级汉字构字状况[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瑞英;增强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认同和热爱[N];光明日报;2009年

2 俐钧;汉字的文化联想[N];光明日报;2010年

3 孙建强;从“汉字英雄”到《汉字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4 王周文;汉字学教育学专家关注小学识字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任玉敏;汉字的“拆分”与“说解”[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李冬鸽;诸多创新的《汉字学》[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钦芦;汉字对称结构检索方案的社会应用意义[N];中华新闻报;2008年

8 中国美术学院 连冕;汉字学基础:关于“设计学”的一些说明[N];美术报;2011年

9 徐德仁;现代汉字学亟待研究[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郭珊;发现汉字:民间学者新解甲骨文[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穆萨迪(Md Sady);汉字中的道德精神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李静;幼儿汉字多元化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玉梅;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汉字功能论[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明宇;汉字危机下的小学汉字教学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3 刘斐;小学低年级错别字现象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春霞;蒙古国留学生汉语易混淆同音字使用偏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5 Mathieu Vincent Youcef LASSED(马修);当代中国青少年汉字使用状况研究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林嘉宝;清末民初中日文字交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6年

7 邹日阳;早期汉字的设计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贵容;菲律宾华语课堂多媒体汉字笔画笔顺教学研究[D];中山大学;2015年

9 李萍;唐代汉字推广和应用与社会读写机制的关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塔玛拉·肖开提;《吐鲁番出土文书》用字研究[D];喀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58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158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c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