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外译观——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研究
【文章目录】:
0. 引言
1.谢天振教授中国文化外译观
1.1“译”与“介”
1.2“译出”与“译入”
1.3译介五要素
1.3.1译介主体
1.3.2译介内容
1.3.3译介途径
1.3.4译介受众
1.3.5译介效果
1.4译介策略
2. 谢天振教授文化外译观研究
2.1译介学中的翻译观
2.2译介要素观点探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年02期
2 谢稚;;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J];理论月刊;2012年12期
3 范武邱;;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语言硬伤依然存在——写在莫言获奖之后[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4期
4 袁三标;陈国栋;;西方话语权力生产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探究[J];思想战线;2013年01期
5 姜智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6 刘莉娜;;译者,是人类文明的邮差[J];上海采风;2012年12期
7 王辉;;从歌德的翻译三阶段论看归化、异化之争[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8 李智;;论中国文化软权力化的对外传播策略[J];阴山学刊;2008年03期
9 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年06期
10 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灿;翻译批评:从印象到科学——浅谈翻译批评的科学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高路,高远;“黄花”=“yellow flowers”?——从一例中诗英译看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程永生;;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朱明胜;略论归化翻译与文化意象的缺失[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王林;;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与翻译陷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张卫萍;;从译者风格看《红楼梦》的文化意象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德让,翟红梅;论译语文化与文本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徐朝友;鸳鸯蝴蝶派对柯南道尔小说女性形象的移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张春慧;;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红;;论加里·斯奈德的诗学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2 夏志清,刘绍铭;中国小说、美国评论家——有关结构、传统和讽刺小说的联想[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3 杜迈可;季进;王娟娟;;论《天堂蒜薹之歌》[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6期
4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6期
5 陈众议;;下现实主义与经典背反[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6 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东岳论丛;2010年10期
7 赵水福;试论大众传播体系中的主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01期
8 约翰·厄普代克 ,季进,林源;苦竹:两部中国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4期
9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10 王建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纪海龙;“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D];武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伍小龙,王东风;新的思考角度 新的研究视野——评谢天振教授的新作《翻译研究新视野》[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廖七一;;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高方,谢天振;关于当前几个重要翻译问题的思考——谢天振教授访谈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4 查明建;授人以渔:拓展翻译研究的学术空间——简谈谢天振教授的研究生教学、培养[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287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87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