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19 01:34
  动结式是最能反映汉语语法特点的结构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以印尼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汉语动结式的情况,主要从动结式的理解和输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一、印尼学生对汉语六种类型动结式的接受程度不同,大体上存在一个比较固定的难度序列:第一层,A类(打碎)、E类(看懂),容易理解;第二层,D类(哭烦),较易理解;第三层,B类(打哭)、C类(哭湿),较难理解;第四层,F类(骂昏),最难理解。这一趋势同中国人是基本一致的。同时从语义出发,本文结合论元结构理论对该难度序列进行解释。 二、印尼学生输出动结式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使用正确率最高的是A类动结式,最低的是F类动结式。在输出过程中,由于印尼语没有对应的表达形式,印尼学生回避使用动结式的现象非常明显,被试者选择了使用其他语言形式替代动结式来进行语义表达,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连词,如“以致”、“直到”、“所以”等,这主要是受到母语迁移以及汉语动结式自身复杂性的制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迁移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母语和目的语在相同语境中的不同表达方式。参照动结式难度层级...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汉语动结式本体研究
    2.2 汉语动结式二语习得研究
    2.3 论元结构理论
3 本文研究的问题
    3.1 汉语动结式的六种类型
    3.2 提出问题
    3.3 本研究的意义
4 测试设计
    4.1 提出假设
    4.2 测试准备
    4.3 测试实施
5 测试结果
    5.1 印尼学习者汉语动结式理解测试结果
    5.2 印尼学习者汉语动结式输出测试结果
6 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6.1 印尼学习者理解汉语动结式的情况分析
    6.2 印尼学习者输出汉语动结式的情况分析
    6.3 讨论
7 测试结果的实践意义
8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与插图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4017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017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