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的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英文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的对比分析
【摘要】:随着隐喻认知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从一种单纯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扩展成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隐喻和思维》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两本专著的相继出版揭示了隐喻的概念性本质。经过近30年的研究,“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隐喻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同。既然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而语言又只是概念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那么迄今为止将语料局限于语言的概念隐喻研究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Johnson曾指出“经典的认知隐喻研究一直只关注语言表征,这隐含某种偏见,意义只存在于语言符号中,事实上其它符号或一切艺术形式对体验意义的构建过程与语言并无二致。”鉴于以上认识,Forceville在《广告中的图像隐喻》一书中首次将认知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推广到视觉层面。随后以Forceville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始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范式内对概念隐喻的多模态呈现形式的研究,语类涉及广告,漫画,口语,手势语,音乐,电影等,其标志性成果就是Forceville Urios-Aparsi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隐喻的概念本质,弥补了纯语言隐喻认知研究的不足,也开拓了传媒研究理论的新视角。笔者发现目前以漫画、广告等语篇进行多模态隐喻分析的尤为突出,不过基本都只是从单则漫画或广告进行分析,进行对比研究的很少,而且研究的方法也以分析映射过程居多。因此笔者选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公益广告为题材,并运用映射过程图和多模态隐喻整合模型对中英文公益广告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将选用60则中英文公益广告为语料,其中30则中文公益广告,30则英文公益广告。并且在其中选取几则相同主题以及不同主题的中英文公益广告为例,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和多模态隐喻的整合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分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解决以下问题:1.多模态隐喻是否存在于公益广告中?2.多模态隐喻在公益广告中体现出哪些特点?3.多模态隐喻在公益广告中有哪些功能?4.多模态隐喻在相同主题的中英文广告中有什么异同点?5.多模态隐喻在不同主题的中英文广告中有什么异同点?本文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总述,讲述隐喻以及多模态隐喻的研究背景、本文的研究意图和全文的框架;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谈到概念隐喻的定义和特点,到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分类,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学科前沿,然后到公益广告的定义与分类;第三章为多模态隐喻和公益广告的联系,是重点章节之一,即多模态隐喻在公益广告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叙事性,鲜活性和质感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多模态隐喻在公益广中体现的功能有:引导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且谈到了多模态隐喻的整合模型,为后面的分析做了铺垫。第四章为方法论,先提出了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列出解决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也是重点章节,谈及多模态隐喻在相同主题和不同主题下的对比分析,首先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搜集多个公益广告语料进行分析,看有多少广告涉及到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方法,然后运用映射过程和整合模型研究多模态隐喻在相同主题和不同主题下的中英文广告的运用。这里必须提出的是,多模态隐喻的定义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在个案分析中,整合模型多用于二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所以在输入空间较单一时,笔者采用了广义定义,只使用了映射过程图和文字说明。第六章是总结章,得出研究问题成果,总结全文观点,并且分析研究局限和缺陷,并且提出如果深入研究,应该遵循的方向,文章发出后会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具有的社会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多模态交际的时代,多种符号媒介交织在一起,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文字的表达意义正在削弱,视觉感知被赋予了超乎文字之上的感性特权。在消费领域,直观形象的感官经验可以迅速有效的传递诉求。与单一模态的文字语篇相比,多模态广告可以创造出生动形象的隐喻,以美妙、新颖的感官表现方式和概念冲击力有效得达到广告目的。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中英文公益广告相同主题和不同主题的对比研究,找到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希望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第一,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公益广告加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隐喻运用于公益广告中的多种功能,关注模态本身和模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第二,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研究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新的研究路向;第三,进一步揭示公益广告中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外公益广告的长处和精华,为我国的公益广告做出贡献,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让世界各国了解我们的文化和传统美德;第四,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将多模态隐喻运用于公益广告中,运用其概念冲击力可以极大地引起人们对公益广告的兴趣,将其深刻地印入脑海中,并且自发地进行宣传,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出一份力。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公益广告 对比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
- 1.2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11-12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3
- 2.1 Conceptual Metaphor14-15
- 2.2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Metaphor15-20
- 2.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ultimodal Meaphor15-17
- 2.2.2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broad17-19
- 2.2.3 Development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t Home19-20
- 2.3 Public Service Advertisements(PSAs)20-23
- Chapter Th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modal Metaphor andPSAs23-28
- 3.1 Featur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Represented in PSAs23-24
- 3.2 Function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pplied in PSAs24-25
- 3.3 The Integrated Model of Multimodal Metaphor25-28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28-30
- 4.1 Research Questions28
- 4.2 Data Collection28-29
- 4.3 Analysis Procedure29-30
- Chapter Five Dat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sults30-58
- 5.1 Data and General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in PSAs30-36
- 5.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SAs in Same Themes36-46
- 5.2.1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SAs36-44
- 5.2.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SAs44-46
- 5.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SAs in Different Themes46-58
- 5.3.1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Unique PSAs46-51
- 5.3.2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Unique PSAs51-55
- 5.3.3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SAs55-5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8-61
- Works Cited61-64
- Acknowledgements64-65
- Appendix65-79
- 个人简介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美娴;;人-机-人交流中符号模态选择及其意义整合——以多模态语篇博客网页分析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帮印;;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为例[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3 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中的模态、媒介与情态[J];外语教学;2009年04期
4 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题[J];外语教学;2009年06期
5 张时倩;;中外两则企业图标的多模态对比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6 李毅;石磊;;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应用隐喻研究的新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3期
7 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6期
8 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4期
9 丁薇;;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与大学生的多元表达能力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东;谷珍;杨燕平;白鹤;;多媒体多模态教学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效果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四辑)[C];2014年
2 张霄军;;多模态语料库:抢救濒危语言的有效途径[A];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夏凡;王宏;;多模态情感数据标注方法与实现[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4 赵贤;;多模态基底系统性质研究[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友安;胡云安;周绍磊;;Hammerstein系统的多模态模型及其两步辨识法[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钟若飞;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SZ-4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处理与应用评价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康志峰;;口译中多模态的AA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黄俊辉;李文政;李学军;;基于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医疗设计与肿瘤精确治疗[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9 孟祥亮;史元春;杨欣;;基于分层原语的多模态输入统一访问接口[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华东;王为民;朱博勤;;多模态传感器辐射模态数据在SZ-4飞船模拟验证研究[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垠;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罗绵卫 王建成;中国航天科工高分专项实现零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静;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基于多模态数据的事件监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侯涛;多信息融合滤波的多模态智能控制在高速列车速度控制中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聂为之;多模态媒体数据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刘鹏;慢性伤口光学仿体的多尺度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宝磊;多元优化过程记忆算法及动静条件下多模态寻优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7 潘鸣威;多模态视角下的口语交际能力:重构与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逯波;多模态媒体信息检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谭帅;多模态过程统计建模及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10 王洋;多模态图像检索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邵荣;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玉竹;中美报刊政治漫画的批评性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4 周德英;基于多模态互动意义的公益广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蒋迪;计划生育宣传画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6 宋康利;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君艳;中国文化网主页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凌霄;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平面商业广告英汉翻译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晓倩;多模态语篇分析[D];宁夏大学;2015年
10 葛欣;中职英语物流词汇多模态教学模式探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25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2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