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中仿词造词法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语新词中仿词造词法的应用研究
【摘要】:仿词造词法属于修辞造词法,是为了指称新事物、新概念,通过改变语言中原有词语的部分语素,仿造出与本体存在相关性的,望之得义的新词语的一种造词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社会发展变化加快,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信息爆炸式增长,传媒和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环境逐渐开放,一大批通过仿词造词而产生的词语涌现出来,仿词造词法也变得十分热门。同时,仿词造词也顺应时代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有了时代赋予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运用和教授仿词造词法,本文通过对语料广泛的收集和系统的整理,借鉴现有文献中的理论对仿词造词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仿词造词的定义入手,通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对比,对仿词造词的定义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随后,分析了仿词造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也为研究指明了方向。之后,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说明了本文想要研究的内容、研究的重点和创新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仿词造词的类型和特点。具体介绍了仿词造词的类型,从结构、语义、数量关系和有无结合其它手段四个方面进行了划分,结合具体例子对仿词造词的类型完成了详细的阐释。然后,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总结,说明了仿词造词能产性、理据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为仿词造词的发展变化及其动因。对近十年仿词造词法在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属于时代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更加自由、本体与仿体间呈现弱关系、词语事件化与信息缩略化三个方面,并且用具体的语料给予了佐证。之后,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动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动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语用心理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语言要素间的相互制约性和语言的类推规律。两部分都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持。第四章为仿词造词的规范化。首先,分析了仿词造词对语言系统的反作用,从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了客观分析。正面的影响主要有产生了大量词汇,丰富了语言系统,促成了“词群”与“类词缀”的产生和扩大了原有词汇的语义三个方面;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很多生造词和“滥仿”现象的泛滥。为了避免或减弱负面的影响,对仿词造词的规范化提出了几点意见:(1)本体满足理据性;(2)避免歧义,力求指代单一;(3)仿词造词要符合社会需求、语用心理和自身规律;(4)避免滥仿,力求创新。第五章为仿词造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要点。给出了四点意见:(1)教学人员本身应该对仿词造词有深刻的认识,严格把握仿词造词规范;(2)注意语料收集;(3)注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适度仿造;(4)放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讲解仿词造词,令学生感受汉语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仿词造词法 新词 规范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仿词造词概述9-15
- 1.1.1 仿词造词的定义9-15
- 1.1.2 仿词造词的研究现状15
-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15-16
- 1.3 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及材料来源16-18
- 第2章 仿词造词法的类型及特点18-23
- 2.1 仿词造词的类型18-21
- 2.2 仿词造词的特点21-23
- 第3章 仿词造词的发展变化及其动因23-31
- 3.1 仿词造词的发展变化23-25
- 3.2 仿词造词发展的外部动因25-28
- 3.2.1 社会因素25-27
- 3.2.2 语用心理因素27-28
- 3.3 仿词造词发展的内部动因28-31
- 3.3.1 语言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29
- 3.3.2 语言的类推机制29-31
- 第4章 仿词造词的规范化31-36
- 4.1 仿词造词对语言系统的影响31-33
- 4.1.1 正面影响31-32
- 4.1.2 负面影响32-33
- 4.2 仿词造词规范化意见33-36
- 第5章 仿词造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要点36-38
- 5.1 提升教学人员的自身素养36
- 5.2 注意语料收集,吸引学生注意36
- 5.3 注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学习,,适度仿造36
- 5.4 放在时代和社会的背景下,讲解仿词造词,感受汉语的魅力36-38
- 结论38-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杨;;仿此模彼 纵情恣意——浅析联想是仿词生成和接受的心理基础[J];才智;2008年14期
2 庞蔚群;;谈特殊性仿词[J];当代修辞学;1982年02期
3 程诗涵;;汉语仿词认知机理探析[J];语文学刊;2009年23期
4 张锋锋;;仿词修辞格浅说[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5 张晓燕;;修辞格仿词举隅[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6 化长河;;仿词新境界——广告仿词[J];语文知识;1997年04期
7 何训华;仿词摭谈[J];语文世界;1998年12期
8 孟守介;仿词漫谈——从“××吧”说开去[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田晓荣;现代流行语的仿词艺术[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汤梅;桂世河;;从语言学看广告中成语仿词的利与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寇金凤;;浅析用于商业宣传的谐音仿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薛效贵;;开发语言文化资源的增长点[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一民;怎样看待对词语中的某种“改动”[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美娜;汉语仿词修辞格的多维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2 王梦琦;汉语新词中仿词造词法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洁;自主—依存视角下的英汉饮食仿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明鑫;图形背景理论指导下《红楼梦》霍译与杨译仿词翻译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赵曼;《红楼梦》中汉语仿词的维译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4年
6 王蕊;仿词造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郝霞;从图形背景理论看《红楼梦》霍克斯译本中仿词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9年
8 葛骏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仿词英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9 罗薇;仿词及其翻译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陈伟;济南市市容标牌用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41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64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