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实证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实证研究述评
【摘要】: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型理论范式,创新地着眼于二语习得中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从系统论、非线性、自组织性等视角解释该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当前,动态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体,实证研究相对匮乏,阻碍了该理论的深入发展与应用。对动态系统理论运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剖析和评价其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探索性地描绘动态系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二语习得 实证研究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3YJC740143) 2014年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4XS-0014) 天津大学2014年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YCX14011)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动态系统理论起源于经典力学,它本是一种纯数学范式,用来研究时间流逝中的复杂系统。由于现实世界中的每个领域都存在复杂系统,并且所有复杂系统都是动态的,因此动态系统理论目前已成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宏观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气象学、海洋学等多个领域。动态系统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段士平;;从词块能力看词汇深度习得中的“高原现象”[J];国外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2 沈昌洪;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3 宋健楠;;动态系统理论视阈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果的多因素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王瑞华;;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6 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春红;;动态系统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王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块习得现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张红芹;李娟;;词块理论与情境式英语学习和教学[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杨伟璇;;英语组块和语法的联系探究[J];消费导刊;2009年15期
5 王超;;基于阅读强化理念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2期
6 段红燕;;人文特质视野下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玉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8 吴敏;王健;;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李萍;;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启迪——以词块对英语输出能力的影响研究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年29期
10 刘凤娟;刘莉;;大学外语教育价值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时代教育;201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晓堂;;外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语言学视角[A];第五届外语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暨全国外语院校科研管理协会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建琴;中国外语学习者公式化语言加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玉荣;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杨密;中国英语学习者虚拟语气的使用障碍及教学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贾光茂;中国英语学习者岛屿限制知识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宋扬;韩国留学生关联副词习得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赵静;英语学习者识解名转动词的特征:探索认知理据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所思;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辉;俄语专业学生双语动词心理词汇组织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郑红红;基于语料库的EFL学者学术英语论文词块初探[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4 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丽丽;“村改居”社区自组织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徐忠顺;初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悦;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森林;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社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焦洁;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三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江红梅;从“双元结构理论”解析我国大学生外语听力理解的学习心理机制[D];西华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瑜;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严维华;语块对基本词汇习得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莫青杨,孙蓝;中国学生英语高频动词语义发展的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刁琳琳;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缪海燕,孙蓝;非词汇化高频动词搭配的组块效应——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张萍;王海啸;;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姚宝梁;预制语块与中学英语口语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10 王瑞华;;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有机构成及其提升途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竞;许晓光;;市场经济与文化创新[J];学理论;2000年03期
2 辛廷廷;;动态系统理论在语言磨蚀领域的应用[J];文学教育(中);2012年09期
3 郑文君;;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特征指引下的外语磨蚀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邓杏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5 夏玲玲;;On Dynamic System Theory and SLA关于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中学生英语(初中版);2011年26期
6 徐丽华;蔡金亭;;《二语发展的动态路径:方法与技术》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7 陈向阳;张艳玲;;动态系统理论研究进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8 张峰;;动态系统理论(DST)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9 赵昌芝;杨连瑞;;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认知动机交互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10期
10 周丹丹;王文宇;;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江淮论坛;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明海;王同孝;马如坤;;动态系统的故障数据探测法[A];第三届全国控制与决策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周浔;任锐;王晓丽;;大规模动态系统的多级优化[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09年
3 文i;傅维杰;李立;;运动中动态系统视角下的变异性[A];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C];2013年
4 耿少锋;;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动态系统时域拟配[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龙新华;;非光滑机械动态系统的分岔研究[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何大义;邱菀华;;研究“社会困境”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动态系统博弈理论与方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李渭华;萧德云;方崇智;;用一种估计联合过程的自适应格形滤波器来实现动态系统的故障分离[A];1994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陈英武;王东锋;付建波;;一类动态系统的模糊定性建模与仿真[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施杨;张晓冬;;网络化沟通的涌现行为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应阳君;王瑞宏;洪振英;白云;;耦合动态系统中反馈裂变对泄漏核辐射贡献的计算[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软硬兼修 构筑整体性能[N];通信产业报;2001年
2 ;UltraSparc Ⅲ:扯大旗唱大戏[N];计算机世界;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帅军;若干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动态系统降维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2 张燕丽;基于模糊认知图的动态系统的建模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香军;几类不连续动态系统理论及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娜;时标上脉冲动态系统的动力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杜静;时标上非线性脉冲动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明;基于MPPNN时空维动态系统建模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关晶;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焦虑个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50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5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