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通泰片声调类型
本文关键词:江淮官话通泰片声调类型
更多相关文章: 类型学 声调 模式 调型 江淮官话 通泰方言
【摘要】:本文选取江淮官话通泰片的13个方言点的声调系统,对其进行声学和听感描写,并对其调型进行类型学定位。通泰方言原来应以七声系统为主,但现在大多已减为六声系统了,少数还进一步衰减为五声、甚至四声系统。从类值对应来看,六声系统较为一致,阴平都是中降调,阳平是高调,阴去大多为平调,上声是纯低调。阴阳入都是短调,一般阳高而阴低。而七声五声系统的类值对应并不一致。不过,从调型模式来看,通泰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长调以常四、常三为主。即使是五长调系统,仍大多是‘常四加一’模式。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
【关键词】: 类型学 声调 模式 调型 江淮官话 通泰方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YY0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401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4YJC740078 香港研资局GRF 16402114
【分类号】:H172.4
【正文快照】: 一、背景介绍本文是关于江淮官话通泰片声调的一项区域性类型研究。江淮官话,旧称南方官话、下江话,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以及湖北、河南、江西局部地区。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江淮官话内部分为通泰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地域占绝大部分,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中;余颂辉;;清代江淮官话抄本韵书《同音ug解》[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12期
2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孙宜志;;安庆三县市江淮官话的归属[J];方言;2006年02期
4 顾黔;;从丹阳方言看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周元琳;;江淮官话庐江方言中的“得V”结构[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6 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年04期
7 顾劲松;;苏北江淮官话古阴声韵字收m尾现象考察[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8 顾劲松;叶安琪;;苏属江淮官话n、l分混状况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方环海;《古今中外音韵通例》与十九世纪的江淮官话音系──兼论该韵书对汉语官话语音史研究的价值[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10 郝红艳;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现状[J];殷都学刊;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台湾民间方言之源流[N];海峡时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海燕;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大学;2007年
2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吴语与江淮官话语音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吴芬芳;石门方言音韵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3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熊颖;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自胜;六安话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正水;宿松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7 仇赛男;崇明方言来源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彩龙;信阳方言入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9 林达青;安徽枞阳方言“仔”和“个”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贡贵训;安徽怀远方音调查报告[D];宁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5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75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