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中女性的存在方式探析
本文关键词:《逃离》中女性的存在方式探析
【摘要】:《逃离》为当代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后期作品,共八个短篇,讲述了六个女性通过逃离探索自我存在的故事。小说集内的每一篇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遵循了女性从自欺、焦虑到自为、理想的成长过程,表现了她们的存在方式。门罗对女主人公存在方式的判断,是通过文本及潜文本间接体现出来的,同时,她也回应了加拿大传统生存观,表达了自己对存在的独特看法。这一主题尚未在学界得到充分讨论。因此,本论文试图拓展门罗的存在观研究这一领域,通过文本细读,探索门罗的《逃离》中人物的存在方式,及此作与经典作品的互文性、对加拿大批评家存在观的创新,进而发掘门罗存在观的独特性。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艾丽丝·门罗的作品《逃离》,简要梳理国内外对门罗总体创作及此作的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研究方法和选题思路。第一章简要叙述了门罗的存在观,并分析《逃离》中的“逃离”主题和女性文学传统,“生存”主题和加拿大文学批评,“存在”主题和存在主义理论的关系,阐明《逃离》适用于对分析门罗存在观的原因。第二章分析了卡拉、若冰及其原型“替罪羊”、“海达·高布乐”,证明二人是自欺的存在。门罗通过“他杀”和“自杀”的暗示,否定了这种不符合个人心愿的“牺牲品”式存在。第三章分析了格雷斯、劳莲及其原型,证明二人处于“焦虑”阶段。门罗肯定了她们清醒的头脑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第四章通过分析朱丽叶及其原型“维纳斯”,证明她处于“自为”阶段。朱丽叶的存在方式是门罗所赞同的,但门罗认为这种存在方式的弊端会伤害他人的社会道德与信仰。第五章深入分析了南希以及其背后的双重象征“但丁/贝雅特丽齐”,并得出结论:南希兼顾个人与外在,并具备“雌雄同体”、不偏不倚的大脑,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第六章总结之前的讨论,认为门罗通过对“自欺存在”的描写和否定,告别了阿特伍德所谓的“牺牲品”存在,肯定了南希的理想存在。南希的存在综合了“牺牲品”和“自为”的性质,并拥有“创作”能力,为门罗所认可。这种理想存在体现了门罗独到的存在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1.0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麦克思·里塞;周煦良;;门罗:《艺术的进化和其他文化史学说》[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3年11期
2 林小颖;;爱丽丝·门罗:我没有一天停止写作[J];青年博览;2014年04期
3 于晓威;邹军;苏妮娜;;门罗,撩动文学的神经[J];艺术广角;2014年02期
4 艾晓明;柯倩婷;冯們們;;她们读门罗[J];华文文学;2014年01期
5 宁海林;门罗的形式分析方法论述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林涛 ,裴迎钦;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传略[J];决策探索;2005年02期
7 郭志恩;;浅析《门罗宣言》的出台及英国的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张崇;;浅析美国孤立主义影响下的对外扩张政策——以门罗宣言为视角[J];黑龙江史志;2013年11期
9 帷谷;;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J];学术月刊;1963年03期
10 祝立明;试论门罗宣言的性质与作用[J];世界历史;198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撰稿 本报记者 傅小平;门罗:与写作有关的“秘密”[N];文学报;2013年
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 郑龙;门罗小说:一种内心的向往[N];中国艺术报;2013年
3 江苏省沭阳县 孙仲;门罗作品不赶工是理性选择[N];中华读书报;2013年
4 彭波;透过门罗的观察镜[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王坤宁;六年磨一剑 门罗7部作品将面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张春铭;爱丽丝·门罗:从小镇走向诺奖[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吴小曼;门罗的力量[N];华夏时报;2013年
8 姜伯静;门罗获诺奖的启示[N];人民公安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编译;门罗:得到掌声好过被嘘下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10 顾文豪;门罗的精准仿若利刃[N];中国经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鑫易;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中的前景化特征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饶宁宁;逃离:身份的探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陈思;内心自由的追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何易;家园的忧思与追寻:生态批评视阈中艾丽斯·门罗的短篇小说创作[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璩W,
本文编号:1144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14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