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美学研究——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本文关键词: 离散诗学 审美特征 双重文本 出处:《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从叙事美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华文离散文本常常体现出双重文本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多重结构(寓言叙事与现实叙事)、双重时空(断点/封闭与延续/外扩的时空)、碎片叙事等多种手法的征用与跨界等。也正是对各种要素的征用和糅杂,让其互相冲突,华文离散文本不但突破了传统写法的局限,而且质疑界限的宰制,展现了一个暧昧难明的离散美学世界。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aesthetics, it can be found that Chinese discrete texts often embody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ual texts. It is manifested in multiple structures (fable narration and reality narrative, double space-time (breakpoint / closure and continuation / extension of space-time), expropriation and transborder of fragments narration and so on. It is the expropriation and blending of various elements that make them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The Chinese discrete text not only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but also challenges the ruling of the boundary, and shows an ambiguous world of discrete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
【基金】:广东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2014WQNCX156)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华苓;海外文学与台湾文学现状[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燕转;;离散美学研究——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J];广西社会科学;2016年09期
2 方爱武;张彩芸;;论台湾当代文学史料构建的意识形态化特色[J];名作欣赏;2014年09期
3 张超;;借欧美现代派之琴,唱中国流浪者之歌——论於梨华的创作[J];文学评论;1983年04期
4 卢善庆;;五四与台湾省新文学运动的崛起[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3期
5 卢善庆;;台湾美学研究的现状和基本特征[J];福建论坛;198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赠聂华苓[J];读书;1980年01期
2 姚雪琴;;聂华苓:三生三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09年09期
3 关碧柳;;聂华苓:三生三世[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11年12期
4 袁园;试论聂华苓小说的逃亡主题[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张文龙;;从漂泊到归根——浅谈聂华苓的小说[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6 高艳芳;;融会中西文化,致力传统更新——论聂华苓《三生三世》中的文化心理[J];三峡文化研究;2006年00期
7 高艳芳;;融会中西文化,致力传统更新——论聂华苓《三生三世》中的文化心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刘勤;;在时空中穿行的树——论聂华苓《三生三世》本色书写中凸显的“真”[J];职业圈;2007年21期
9 陶德宗;;评聂华苓小说中书写的三峡文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晋民;;论聂华苓的创作[J];文学评论;198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陶德宗;;聂华苓小说中的三峡文化书写——以《失去的金铃子》为例[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昌华;聂华苓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苏童;聂华苓的《三生三世》:回忆成为她最苍凉的姿势[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林芷;聂华苓:三生三世在水边[N];成都日报;2012年
4 陈琦;聂华苓的“文学朋友圈”[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何贤桂;追寻自由的足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百文;一个动人的姿势[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书评人 朱航满;一个时代一群文人的真实处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夏榆;“猎狗闻得出骨头,我闻得出才华”[N];南方周末;2008年
9 本报书评人 解玺璋;一段因苦难而生辉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公仲;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追求和价值观[N];文艺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离散·回望·关怀[D];延边大学;2015年
2 孙辰;国族流离的边缘发声—论聂华苓小说的边缘书写[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丽军;聂华苓创作的文化心态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仲昭阳;流散语境中的母国记忆[D];江南大学;2011年
5 于子月;聂华苓小说的自传性特征[D];吉林大学;2015年
6 许彩兰;在逃离与追忆中寻找[D];暨南大学;2012年
7 孙芳;探索和归属:聂华苓价值观的转变[D];汕头大学;2011年
8 刘玫;聂华苓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7年
9 季永洲;万水千山总是情[D];南昌大学;2008年
10 骆丽;张爱玲与聂华苓后期小说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7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9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