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中外对比——以域外小说译介初期为例
本文选题:近代小说 切入点:中外对比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代域外小说大量译介引入中国之初期,小说理论批评家聚焦于直接对比中外小说,形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褒扬域外小说而否定中国旧小说,主要从作者身份、地位价值、创作主旨、思想题材出发,这既源于域外小说译介下新观念的启迪,也受到中国传统文论及小说理论所隐含的深层次认知结构和价值取向之制约,是选择性地认知域外小说观念的结果;肯定、褒扬中国旧小说,主要从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方式展开,这主要源于传统小说长期浸染下形成的艺术欣赏习惯、艺术评价标准,也与域外小说译介初期"述译"翻译实践密切相关。
[Abstract]:In the early stage of int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into China, the theoretical critics of novels focused on the direct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novels, forming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theoretical criticism of modern novels. Mainly from the author's identity, status value, creation purport, thought subject matter, this not only derives 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new idea unde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foreign novels, but also is restricted by the deep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impli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novel theory. It is the result of selectively recognizing the concept of foreign novels, affirming and praising the old Chinese novels, mainly from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art appreciation habits and art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med under the long-term immersion of traditional novels. I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novel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项目号:11&ZD1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喜绒;清末官场上的“骄”和“谄” ——近代小说吏治批判中的一个热门话题[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程华平;上海近代小说暨陆世谔国际研讨会综述[J];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01期
3 杨昌江;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污浊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邓大情;;近代小说中的广州民俗[J];探求;2011年03期
5 邓大情;;近代小说中的上海民俗[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刘新文;;近代小说的特色及地位提升的成因与得失[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7 丁合林;;近代小说传播研究现状综述[J];科技信息;2012年22期
8 汤克勤;;近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写在《近代小说学术档案》前面[J];嘉应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9 方国武;;想象性叙事:近代小说政治书写形态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郭延礼;对中国近代小说的新认识——简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J];文史哲;199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冯仲平;阐释中国近代小说魅力[N];光明日报;2001年
2 记者 马晓青 曹静;上海近代小说国际研讨会开幕[N];解放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胡言午;近代小说演变轨迹渐清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小说在全球的传播[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张丽;治文史的新思维[N];人民政协报;2014年
6 郭延礼;20世纪在全球传播的中国近代小说[N];西藏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妮;具备数理思维的真正做学问的人[N];中国文化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威;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民间因素[D];南开大学;2013年
2 邓大情;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潘薇薇;从广告看近代小说运动[D];复旦大学;2010年
2 潘彩霞;试论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小说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3 温素娜;广东近代小说与中国早期现代性的发生[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阳;中国近代小说繁荣之酝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郑秉咸;中国近代小说中的鸦片书写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罗紫鹏;近代小说中的上海[D];苏州大学;2012年
7 李联君;论中国近代小说观念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保龙;想象的尴尬与摇摆[D];复旦大学;2009年
9 姜畅;近代小说中包公故事的嬗变[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62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56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