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一个人的战争》和《鸟的礼物》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13:30

  本文选题:女性成长小说 切入点:《一个人的战争》 出处:《青岛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成长是人类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在其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内在的矛盾,经受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考验。在矛盾和考验的历练下,各方面都未发育成熟的个体在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同时走向成熟。围绕女性的成长历程展开叙述的女性成长小说,不仅涵盖了作品中女性人物自我同一性的实现过程,还折射出女性这一群体自我同一性的实现过程。90年代中韩女性成长小说——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和殷熙耕的《鸟的礼物》分别围绕年幼的主人公多米和珍熙的成长历程展开叙事。就无父主题,女性存在的边缘化,以及主人公经历的成长危机,化解危机的方式,成长的完成等方面来看,两部作品存在很多共同点;就作品中人物的成长样态,女性意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视角和象征意象等方面来看,两部作品又具有很多不同点。因此,本文欲在比较文学的层面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及探讨,进而揭示两部作品在女性成长小说创作上所具有的意义。
[Abstract]:Growing up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that must be experienced by human beings.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children will encounter all kinds of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y will be subjected to the double tests of mind and body. Under the experience of contradictions and tests, The female growing novel, which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women, not only covers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self-identit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but also becomes m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female group. Lin Bai's War of one Man and Yin Xigeng's Birds Gift revolve around the young protagonists Domi and Zhenxi,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begins with narrati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female existence, the growth crisis experienced by the protagonist, the way to resolve the crisis, the completion of growth and so on, the two works have a lot in common.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in terms of the visual angle and symbolic imag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two works on the leve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n it reveal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works in the creation of female growing up novels.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106.4-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弘;;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隐喻叙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猛;;历史缺席和父性之殇——女性成长小说的先天疼痛[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3 程丽蓉;女性成长故事:两性作家的不同诠释——《遥远的爱》与《虹》、《冲出云围的月亮》比较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赫永芳;童年记忆与女性成长[J];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翟永明;;成长·性别·父权制——兼论女性成长小说[J];理论与创作;2007年02期

6 申欣欣;;纵情下坠与昂然升腾——从女性反抗姿态看两部女性成长小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高小弘;;“家”神话坍塌下的女性成长——试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高小弘;;两性视野中女性成长的困境与突围——以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李若颖;;浅析“80后”文学中的女性成长主题——以《水仙已乘鲤鱼去》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尹友;;论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薇;;自我同一性状态范式的模型述评[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树青;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分离-个体化、人格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安秋玲;;青少年同伴认同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石莹;;自我同一性——概念和理论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树青;陈会昌;张光珍;;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人格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大强;李军素;郑日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感关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陆敏;姚本先;姚本先;;研究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雁军;毕月花;罗桑平措;汪念念;;11-24岁藏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司晋丽;张晓梅委员:设立女性成长基金[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毛帽;观照女性成长的每个阶段[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专栏撰稿人 张海峰;莫让差异成女性成长障碍[N];新疆日报(汉);2013年

4 记者 江湖;表现女性成长的文学应是健康的阳光写作[N];文艺报;2006年

5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傅宁;微博:个人独白,还是公共话语[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7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斐;青少年在疾风骤雨中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惠莲;90年代以来韩中女性成长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2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3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晨;《一个人的战争》和《鸟的礼物》的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2 李建美;《面纱》中女性成长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王巍烨;空间批评视域下《接骨师之女》的女性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王伟;欧茨小说中女性成长主题的功能文体研究[D];济南大学;2016年

5 王杰;从“过渡礼仪”看《岁月之梯》中年女性成长主题[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6 凌青;女性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回归[D];安徽大学;2012年

7 钱娟;困惑、彷徨与觉醒:女性成长小说视域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D];安徽大学;2013年

8 侯杰;《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一部女性成长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邵翠玲;通过阈限,化蛹成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梅;从女性成长小说元素角度解读《不毛之地》[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8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58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