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女性自我存在的空间——以莫言和村上春树小说创作的女性为中心
本文选题:自我建构 + 社会身份 ; 参考:《当代文坛》2016年02期
【摘要】:在东亚历史主流话语中,女性一直作为男性附属物的"第二性"存在,但莫言和村上春树却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定位在女性的"自我存在"这一焦点上。他们肯定女性为僭越内囿的社会身份所做的不懈努力,又真实展现女性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和痛苦迷惘;他们站在生命自由的立场,提倡女性"爱的权力"和"身体解放",又对女性在身体/主体突围中的悲剧命运寄予无限悲悯;他们或以"生育"彰显母性的伟大,或以"死亡"反抗虚无、救赎自我,完成女性生与死的自我救赎/建构。莫言和村上以相似的创作路径和精神底色,塑造出背离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为实现自我奋起抗争、四处找寻的新女性形象谱系,建构出女性自我存在的空间。
[Abstract]:In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of East Asian history,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he second sex of male appendages, but Mo Yan and Murakami have all along fixed their perspective on the focus of women's "self existence". They affirmed the unremitting efforts of women to transcend the limits of their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true expression of their disadvantaged position and suffering in society; they stood in the position of freedom of life. They advocate women's "power of love" and "body liberation", and place infinite compassion on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in the body / subject breaking out; they either show the greatness of motherhood by "fertility", or they use "death" to resist nihilism and redeem themselves. To complete the self-redemption / construction of female life and death. Mo Yan and Murakami, with similar creative paths and spiritual background, have created a new lineage of female image, which devi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and secular moral standard, and seeks out the new female image pedigre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elf-struggle and to construct the space of female self-existence.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区域与国别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kzx2015-gb58
【分类号】: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敏;;关于民间叙事困境的思考——以莫言小说《蛙》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王衍;;莫言写作与民间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龙胜燕;;极刑与虚无——论《檀香刑》的主体缺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单继伟;刘瑞兰;;反叛的英姿 皈依的执着——莫言小说中艺术形象共时建构的文化“砥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黄传波;;战争的另类审美空间——以莫言的《丰乳肥臀》和《檀香刑》为例[J];长城;2010年10期
6 凤卓;;“民间”与“庙堂”的审美象征——论《檀香刑》孙眉娘、钱夫人的审美意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邓金洲;;野性的张扬与人文精神的高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吴刚;“民间”的抉择──莫言民间写作的心路历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贾利涛;;莫言小说的历史观[J];大家;2010年15期
10 李健;;“撤退”的尝试及其尴尬——评莫言小说《檀香刑》[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5 马永生;怨妇母题与20世纪中国小说[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曦;文学中享虐现象之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彦文;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巩天骄;民间视野下贾平凹、莫言创作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夏云果;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D];河南大学;2011年
3 朵辉贤;启蒙与莫言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4 罗倩;楚地之子—韩少功创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静杰;叙事意识与生命感觉[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红会;论莫言小说中的生殖崇拜[D];浙江大学;2011年
7 廉丽;论小说文本叙事中的符号意蕴[D];齐齐哈尔大学;2011年
8 曲艺;新时期小说的音乐叙事[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相宽;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D];山东大学;2011年
10 何洋;灵神之舞[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旦亮;德之不纯者莫言发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年06期
2 傅金祥;天凉好个秋——莫言《倒立》内蕴解读[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3 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J];小说评论;2003年01期
4 曹民光;颠倒的世界 荒谬的存在——莫言《倒立》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1期
5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6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7 朱宾忠;於可训;;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8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9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10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8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洪军;莫言游走在多重角色中[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赵敏;横读莫言[N];团结报;2001年
3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4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5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6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9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10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6 于红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8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9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赵悦;网络莫言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麻文静;莫言文学在日本的受容[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TRAN THI HUE(陈氏惠);莫言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孙月贞;论美国对莫言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9 贾国俊;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作者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朱光玉;论莫言对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与发展[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54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05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