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慧明小说《骨》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20-08-09 13:53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记忆”都俨然成为热议话题,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名副其实的标志性文化研究现象。其中,“文化记忆”充当的不仅仅是回溯过去的线索,更为重要的是,在回顾过去的同时提供了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文化研究视角。近年来,华裔美国文学在全球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后殖民语境下记忆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伍慧明的小说《骨》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华人移民家庭的故事,描写了三代移民在美国的生活,通过具体的人物特征、细节刻画、矛盾冲突等再现了整个移美华裔的奋斗历程,同时折射出美籍华裔群体的思想观念转变和探索身份认同模式的历史变迁。基于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骨》中文化记忆对于美籍华裔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骨”作为小说中最重要的承载文化隐喻的记忆形象,其深层意义是什么?(二)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文化维度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交流中,文化记忆对于美籍华裔建构和谐身份有什么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梁爷爷的“遗骨”再现了美籍华裔的移民大背景;母亲吃的“鸽骨”一方面折射出受封建传统影响的移美华裔女性艰辛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华裔女性的身份构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安娜的“尸骨”见证了华裔移民在多重压力下生存空间的丧失。(二)在时间维度上,文化记忆作为历史根基,成为群体身份认同的起源;空间维度上,记忆之场为记忆的产生和延续提供空间保障;文化维度上,文化记忆成为一代人追求美国梦的记忆缩影。(三)记忆可以作为美籍华裔身份建构的工具,帮助其建立作为“他者”的和谐人格,塑造起“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美籍华裔新形象。本研究基于文化记忆理论对《骨》进行解读是一大创新之处。其次,将文化记忆与美籍华裔的身份建构相结合是另一大创新之处,这在研究美籍华裔身份认同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选取《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物语言、情节发展、象征隐喻等分析,探讨文化记忆对于身份建构的作用,以期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产生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绵薄之力。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华;;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朱峰颖;吴宪忠;;从身份的迷失到和谐人格的建构——评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J];小说评论;2014年02期
3 蔡晓惠;;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美国华人文学[J];文学与文化;2014年01期
4 云玲;郭h蚯
本文编号:2787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