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问题?——基于外国文学批评实践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2-02-13 21:57
伴随当下外国文学批评事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看似带有"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而究其实质却发现它们并未提出真正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批评理论操控下的预设性"伪问题"。由此,批评实践中逐渐失去了批评者真实情感的介入,进而也失去了文学批评活动中的人文关怀。鉴于上述现状,拟提出"什么是问题?"这一回归学术起点的本初反思,分别从"隐身性""合理性""层级性"三个方面厘清学术"问题"的核心属性,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借鉴科学哲学研究中的"问题逻辑",另一方面诉诸外国文学批评中的典型案例,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问题"隐身于文本表层现象的逻辑悖论之中;其二,"问题"通过因循文本自身的逻辑限制条件获得其合理性;其三,"问题"借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这两类基本层级模式获得其在批评进程中的系统布局。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隐身性
二、“问题”的合理性
三、“问题”的层级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差”与“表层阅读”:从坡到齐泽克[J]. 于雷. 国外文学. 2018(02)
[2]“厄舍屋”为何倒塌?——坡与“德国风”[J].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2018(01)
[3]马克·吐温要把中国人赶出美国吗?——关于《我也是义和团》中的一处“悬案”[J]. 于雷. 外国文学. 2011(01)
[4]催眠·骗局·隐喻——《山家奇遇》的未解之谜[J].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2)
本文编号:3623992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9(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隐身性
二、“问题”的合理性
三、“问题”的层级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差”与“表层阅读”:从坡到齐泽克[J]. 于雷. 国外文学. 2018(02)
[2]“厄舍屋”为何倒塌?——坡与“德国风”[J].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2018(01)
[3]马克·吐温要把中国人赶出美国吗?——关于《我也是义和团》中的一处“悬案”[J]. 于雷. 外国文学. 2011(01)
[4]催眠·骗局·隐喻——《山家奇遇》的未解之谜[J]. 于雷. 外国文学评论. 2009(02)
本文编号:3623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362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