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生存世界的棱镜——论余秀华诗歌的身体意识
本文关键词:折射生存世界的棱镜——论余秀华诗歌的身体意识
【摘要】: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女诗人余秀华,其诗歌创作中蕴含着极强的身体意识。"身体"在余秀华的诗歌中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内涵,在余秀华的诗歌中,身体的内涵和特征既是具体的,也是变化的,在她的诗歌中既有因为身体不便而展开的对残缺身体的隐喻;也有通过女性独特的生存体验而展开的对女性经验的身体书写;还有通过生存空间延伸出的对日常性身体的书写。这三方面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余秀华强烈的身体意识内核,也造就了余秀华独一无二的文学世界。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余秀华 诗歌 身体意识 残缺 女性
【分类号】:I207.25
【正文快照】: 2014年岁末,伴随着诗歌《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新媒体助推下引发的转载热潮,湖北钟祥横店村的农民女诗人余秀华,引起了诗坛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但目前人们对余秀华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其“爆红”现象,而对她的诗歌本身却缺少较深入地探究。余秀华虽然是一名来自底层的农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文生;;阮文生诗歌作品选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11期
2 路云;;杨闻韶诗歌生命的涌现现象[J];云梦学刊;2011年06期
3 ;获奖诗歌作品展专页[J];写作;1994年09期
4 雪城白鸟;;歌与你听——“吞世代”诗歌作品联展(四)[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1期
5 雪城白鸟;;歌与你听——“吞世代”诗歌作品联展(八)[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5年04期
6 雪城白鸟;;歌与你听“吞世代”诗歌作品联展(十五)[J];东西南北(大学生);2006年01期
7 杨志学;;论诗歌传播的特质[J];延安文学;2006年02期
8 刘长锋;;军旅诗歌杂谈[J];延安文学;2006年02期
9 阿翔;;国际诗坛[J];诗歌月刊;2007年06期
10 一度;;一度诗歌作品[J];岁月(燕赵诗刊);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中标;;阿毛:词语叠加的高度——阿毛诗歌的当下意义[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北塔;;瞿秋白的诗歌生涯及特点[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犁;;拥抱朴素[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柯雷;梁建东;张晓红;;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子川;;新世纪诗歌的遮蔽与去蔽[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4)[C];2011年
6 文红霞;;钉进生活里的爱与伤——阿毛诗歌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霍俊明;;悖论修辞与减速写作:李轻松诗歌论[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东云;;关于发展科普诗歌事业的浅思[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9 陆芸;;诗歌反映的中外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10 陈东云;;关于发展科普诗歌事业的浅思[A];中国科普作家协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市政”杯百字小说、诗歌大奖赛揭晓[N];文学报;2010年
2 杜浩 书评人;诗歌出版回暧:迎接诗歌阅读的春天[N];中国图书商报;2013年
3 陈超;2000年的诗歌?[N];文艺报;2001年
4 记者 赵彦红;市作协举行桑小燕诗歌作品研讨会[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昱;呼唤新世纪诗歌复兴的潮声[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梁笑梅;把诗歌的蝴蝶钉在听众的耳朵上[N];文艺报;2006年
7 池墨;拍卖拯救不了诗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8 通讯员 朱祖香;“诗乡顾村”参与诗歌创作者逾千[N];东方城乡报;2008年
9 武汉 汤礼春;“打工诗歌”也要与时俱进[N];文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金莹;“在校园里架起诗歌的桥梁”[N];文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植;岑参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建平;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平娜;李白金陵情结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徐勇;论唐代商业题材诗歌[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永祥;大庆诗歌文化多元性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4 付晶晶;论魏晋诗歌的迁逝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彭异静;程颂万诗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常鹏飞;咏剧诗歌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张秀菊;欧阳玄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池琳瑛;1917-1927年与1997-2007年诗歌语体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肖艳丽;论新世纪文学中的“打工诗歌”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飞;短信诗歌论[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51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65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