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媒介:社会转型中的抗拒性身份建构 ——对贵州西部方言苗语影像的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5-07-07 04:32
边缘群体通常是他者再现和社会动员的对象,很少被看作媒介生产的主体。但是在社会转型和技术变迁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自发的集体影像生产。例如贵州西部苗语方言区的群众使用族群自身语言、自行生产、在族群内部流通消费的苗语影像。这些自发的影像生产活动表明,边缘群体发挥其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力,改变了媒介生产和使用中的角色设定。这篇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边缘群体如何突破资源的结构性限制,发展自身的媒介生产、重新想象和建构集体身份? 这篇论文通过描述和阐释贵州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的苗语影像传播实践,旨在探索这一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与集体身份建构和社会转型的关系。基于在贵州、福建等地对苗语影像传播过程的多点民族志观察,本研究①描述了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和传播过程;②说明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借助苗语影像生产形成的跨空间族群网络;③阐释了西部苗族农民工群体使用苗语影像重新想象和建构族群身份与族群“传统”的具体过程;④通过对苗语影像的形态、产生的条件以及功能的探索,提出苗语影像是一种大众文化工业之外,也在专业主义范畴之外的“草根媒介”。作者提出,在大众媒介与另类媒介之外存在着...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边缘群体参与影像生产的可能性
第二节 ―民间影像‖与边缘群体
第三节 影像行动主义中的边缘群体
第四节 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
第二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抗拒性身份: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群体集体身份建构
第二节 草根媒介:抗拒性身份建构的社会生产空间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
第二节 操作过程
第三节 个案概化与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
引论:志强和玛丽的故事——主要概念的本地含义
第四章 场景设定:西部苗族的流动生活
第一节 省内流入地:贵阳市五里冲聚居区
第二节 流出地:H 乡西部苗族
第三节 省外流入地:泉州惠安工业区
第五章 苗语影像的发展与流通过程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社会转型与族群身份认同
第二节 语言文化共同体:苗语影像与族群边界
第三节 跨空间族群网络:苗语影像与流动生活
第六章 影像文本
第一节 自我再现:苗语影像与自我建构族群身份
第二节 意义层面的反抗
第七章 “产用”过程
第一节 苗语影像生产的动力与条件
第二节 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生产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一、 苗语影像
二、 草根媒介
三、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田野作业时间表
附录 B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 C 《婚变》部分歌词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4056504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边缘群体参与影像生产的可能性
第二节 ―民间影像‖与边缘群体
第三节 影像行动主义中的边缘群体
第四节 边缘群体自发的媒介生产
第二章 理论探讨
第一节 抗拒性身份:社会转型中的边缘群体集体身份建构
第二节 草根媒介:抗拒性身份建构的社会生产空间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民族志方法
第二节 操作过程
第三节 个案概化与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
引论:志强和玛丽的故事——主要概念的本地含义
第四章 场景设定:西部苗族的流动生活
第一节 省内流入地:贵阳市五里冲聚居区
第二节 流出地:H 乡西部苗族
第三节 省外流入地:泉州惠安工业区
第五章 苗语影像的发展与流通过程
第一节 自我与他者:社会转型与族群身份认同
第二节 语言文化共同体:苗语影像与族群边界
第三节 跨空间族群网络:苗语影像与流动生活
第六章 影像文本
第一节 自我再现:苗语影像与自我建构族群身份
第二节 意义层面的反抗
第七章 “产用”过程
第一节 苗语影像生产的动力与条件
第二节 苗语影像的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生产
第三部分 结论与讨论
一、 苗语影像
二、 草根媒介
三、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田野作业时间表
附录 B 主要报告人基本情况
附录 C 《婚变》部分歌词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本文编号:4056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56504.html
上一篇:微鲸智能电视中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