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灰色世界

发布时间:2017-11-03 10:33

  本文关键词: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灰色世界


  更多相关文章: 内米洛夫斯基 灰色世界 疲惫 孤独 厌恶


【摘要】: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被誉为“她那个时代最具天赋、最著名的作家”。这位才华横溢的俄裔犹太女作家成名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法国,39岁时被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2004年,凭借其遗作《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成为第一个获得法国雷诺多文学奖的已故作家,强势回归大众视野。借着这一契机,内米洛夫斯基的其它作品也被纷纷再版、翻译。然而,尽管获得了国外各大报纸和杂志等媒体的广泛赞誉,内米洛夫斯基及其作品在学术界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法语学术界,无论是在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方面,都较为有限。在中国,相关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内米洛夫斯基为法语文学留下了近二十部优秀作品。透过其冷峻的笔力、细腻残酷的描写,我们总能在其作品中感受到一个普遍存在的意象——一个灰暗萧瑟、没有希望的世界。而除去一些阴暗压抑的场景描写,这一感受更主要地来源于作品中几个反复出现的灰暗主题——疲惫、孤独、厌恶。本文试图借助主题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来解读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灰色世界。在她众多作品中,本文选取了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大卫·格德尔》和《舞会》。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疲惫主题。同为一家之主,格德尔和康普两人都在生意场上奋力拼搏,但事业上的成就和身体上的疲惫始终相依相存。精神上的疲惫更是显而易见: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的衰老渐渐浇熄格德尔自少年时代以来的雄心壮志,在满足家人的无止境巨大花销方面,他也不时感到心力不足;这一感受也可以在仍处于中年的康普身上隐隐看到苗头;同时,康普夫人在向上流社会迈进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终至心灰意冷。第二章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孤独主题。格德尔和安托万娜身上传递着肉体上的孤独:为了打理生意,格德尔常年孤身在外奔波,偶尔回家,醉心于上流社会晚宴和舞会的妻女也总是无暇陪伴他;《舞会》里,十四岁的安托万娜常常被忙于私事的家庭教师单独丢下,同时还被她的父母禁止参与自己家庭组织的舞会。同时,对两个无爱的家庭的细致描写传达了所有人心理上的孤独——在夫妻之爱、母女之爱、父女之爱统统缺席的情况下,家庭对于众人来说仅仅是个徒有其表的空壳。第三章我们以两部作品中呈现的厌恶主题为研究对象。格德尔清醒而悲哀的认识——在妻女眼里,自己不过是一台“印钞机”,安托万娜关于“善良的父母是否真实存在”的诘问,无不传递着一种对家人的强烈厌恶。同时,格德尔及其生意同行间利益至上的相处原则和两个家庭对待私交的真实态度体现了一种对周遭众人广泛的厌恶。 通过对文本的细读,运用主题分析的方法,我们得以对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灰色世界有一个较为直观的理解。反观我们现今社会中时时遭遇的金钱至上、人情淡漠、悲观厌世等种种弊端,我们对这位优秀作家及其作品会有一个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内米洛夫斯基 灰色世界 疲惫 孤独 厌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Remerciements4-5
  • 中文摘要5-7
  • 法文摘要7-9
  • 目录9-10
  • 正文10-65
  • 参考文献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鹭杨;;熟悉的画中人——内米洛夫斯基小说的自传性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本文编号:1135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35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c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