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

发布时间:2018-01-01 17:15

  本文关键词: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 出处:《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分析 内心世界 无意识 感恩


【摘要】:《哥儿》这部中篇小说 ,并非是夏目漱石的最高杰作 ,但在日本却广为人知 ,深得人们的喜爱。其中有一个主人公哥儿执意要把一分五厘钱还给豪猪的情节。本文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通过对这一情节的分析 ;通过对漱石的童年、性格、成长经历等的分析 ,透过作家的无意识层 ,探讨作家内心深处真正的思想情感 ,力求找出作家心理中的无意识积淀。
[Abstract]:< >, this novella, Natsume Soseki's masterpiece is not the highest, but it is well known in Japan,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There is a hero he insisted on a five per cent of the money back to the porcupine plot. According to Freud's psychoanaly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lot by; of Natume's childhood, character, analysis of growth experience, through the writer's unconsciou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al heart of the emotion, tries to find out the unconscious accumulation in the writer's psychological.

【作者单位】: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
【正文快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就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揭示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 ,即注重人的无意识、本能驱使等概念。其研究重心不在艺术的形式而在艺术的内容 ,不在表面上的无意识 ,而在潜藏着的无意识层。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倩,孙霞,张慧人;梯田审美特征探析[J];安徽史学;2001年02期

2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王华玲;;命运的悲歌——曹禺笔下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刘志庆;纵谈散文教学与高职学生叙写能力的培养[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王倩;;从接受美学角度论当下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何圣伦;苗族审美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9 高阿蕊;战国策派的美学思想初探[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晓娜;论绘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覃傲霜;论况周颐《蕙风词话》美学思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玉华;高中作文命题现状及实效命题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苑媛;;感恩的心[J];读与写(初中版);2009年04期

2 玉芳;;感恩苦难[J];科学养生;2005年11期

3 晓寒;;感恩的花[J];心理与健康;2007年12期

4 赵志勇;李树峰;;感恩:一种艺术情怀——赵志勇的摄影[J];中国摄影家;2010年05期

5 白帆;;感恩的心[J];山东教育;2006年25期

6 陈伶行;;感恩的心[J];野草;2007年01期

7 陈春勇;;让我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J];新湘评论;2007年07期

8 陈红喜;;感恩[J];聪明泉(少儿版);2007年12期

9 黄玉芬;;育一颗感恩的心[J];新一代;2007年11期

10 紫墨;;红岁·感恩的心[J];法人杂志;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u xiqing;陈启芳;秦安琪;;中国中学生感恩及其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夏英;;对职校生实施感恩教育的研究方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3 吉峰;梁宝勇;;意识、无意识记忆中具体性效应的实验研究——图形编码条件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吉峰;梁宝勇;;意识、无意识记忆中具体性效应的实验研究——文字编码条件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楚;;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否有赖于对词表的有意加工?——无意识激活过程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治金;李瑞菊;;顿悟问题解决过程中线索的作用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冯建国;陈侃;;“梦像体现释梦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代维祝;张卫;;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喻承甫;张卫;;累积情境风险与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文超;张卫;;青少年感恩与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学习投入为中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万能;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N];中国船舶报;2002年

2 胡守文;走出“感恩情结”[N];法制日报;2000年

3 贺文;未到感恩时[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4 崔进文;无意识联络也负连带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制欲感恩[N];中国信息报;2002年

6 彭见明;感恩不幸[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梁 鹏 姚 岚;共同侵权、共同危险及无意识联络数人侵权小议[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缪驰;“人本”理念:以人为本[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9 珞珈;影视广告能否多些文化底蕴[N];河北日报;2000年

10 谈清;差异是如何创造的[N];中国保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丽娟;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发展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刘琳娟;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李莉;内隐知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青;句子语境信息下无意识贡献的作用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范志英;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莉;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丁海杰;阈下语义启动及其无意识机制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惠进志;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7 黄瑶;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其认知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银娟;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王定升;感恩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陈冠;误读与超越[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5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65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0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