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T.S.艾略特《荒原》与“非个性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05 18:32
本文关键词:试论T.S.艾略特《荒原》与“非个性化”特征 出处:《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活动代言人的T.S.艾略特,英美新批评派奠基人之一,开启了一代诗风。他提出的“非个性化”文学理论对二十世纪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表作《荒原》以其独特的“非个性化”特征,反映了战后二十世纪西方人的“荒原”状态。为了实现其“非个性化”的目的,艾略特主张树立“依附传统”回归历史的创作观念。并在《荒原》写作中,再现了传统文化,使“过去”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相融,前人的“身影”再次浮现。以此为基础,艾略特在诗中也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及创作技巧来诠释其文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有:设定了身份各异的“众我”刻意营造众语喧哗令作者淡出的果效、利用独白与对白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达到创作主体生命情感得以遮蔽与粉碎的目的,,以至逃离主观情感的外泄。然而,“情感逃避”并不是简单的回避个体情思,《荒原》中艾略特运用神话典故与意象的创作技巧来获得准确的可以逃避情感的“客体对应”,即“客观对应物”。可以说,《荒原》完美地体现了“非个性化”的特征。但关注艾略特的一生,可发现他的“非个性化”理论过于理想绝对化,蕴含了一定的“悖论”性质:表现在“非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荒原》的写作就着实的反映了诗人在特定时期内心的苦闷、对于生活的不满与失望,体现出了浓郁的自我之情。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 non - personalization " , it is not easy to avoi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 non - personalization " and " self " .
【学位授予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宁;;试析艾略特的现代主义时空观——以小说《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9期
2 林曦;;艾略特《荒原》的传统意识[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6期
3 赵平;;T.S.艾略特的动态整体与主客一体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钟光贵;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艾略特《荒原》的艺术特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邓艳艳;;论但丁对T.S.艾略特诗歌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敏;;“共时的存在”——T.S.艾略特对“传统”的再认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杜吉刚;;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与《荒原》写作[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8 王亚萍;徐勤;;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以《荒原》中译本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9 杜吉刚;祝远德;;个人化与非个人化——试析艾略特《荒原》中的“自我情结”与“非我”之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邹鑫慧;;《荒原》中水火意象的原型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1384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8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