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批评——田冈岭云文论对王国维“意境说”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王国维与日本明治时期的文学批评——田冈岭云文论对王国维“意境说”的影响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探讨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归属问题,无论是在德国古典美学理论中沿波讨源,还是向中国传统诗学语境作适度回归,都是不充分的,对于明治时期日本学者田冈岭云的文论应予以足够重视。田冈是将"境界"置于叔本华美学的语境中,赋予其中国传统诗学中未曾有过的全新内涵,进而对东亚传统审美经验及诗歌理论进行现代重构的先行者。其文艺批评随笔中有关康德、叔本华美学的阐释,特别是他将这些西方理论运用于日本俳句及中国文学研究的实践,给予王国维以诸多启示。
[Abstract]:It is not sufficient to probe into the theoretical attribution of Wang Guowei's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whether it is to seek the source in the classical German aesthetic theory or to make a moderate return to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In the Meiji period, the Japanese scholar Tian Okayama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his literary theory. Tanoka puts the "realm" in the context of Schopenhauer's aesthetics and endows him with a completely new connotation which has not been foun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Then the forerunner of the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poetic theory of East Asia. The interpretation of Kant's and Schopenhauer's aesthetics in his literary criticism essay. In particular, he applied these western theories to the practice of Japanese haiku and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gave Wang Guowei a lot of enlightenment.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亚文化交流语境中的《沧浪诗话》研究”(13BZW01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校内启动建设课题“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XK2014304)
【分类号】:I109
【正文快照】: 《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刊登的李春青《略论“意境说”的理论归属问题——兼谈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可能路径》一文,针对罗钢提出的王国维“意境说”“是德国古典美学的中国版”的结论,强调“意境说”“所指涉的中国美学经验应予以高度重视”。不过,探讨王国维“意境说”的理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钢;;本与末——王国维“境界说”与中国古代诗学传统关系的再思考[J];文史哲;2009年01期
2 罗钢;;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2期
3 李春青;;略论“意境说”的理论归属问题——兼谈中国文论话语建构的可能路径[J];文学评论;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业;试论《人间词话》的对待思维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岑琳;朱浩;;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禅学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江守义;“艺术一人生”的传记批评──论李长之的批评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李春;龙佳兰;;启蒙情怀下的成仿吾早期文艺批评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原丽敏;;功用与审美——论梁启超与王国维之文艺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王慧君;;论沈从文感性文学批评中的家园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李亮;;王国维美学思想的现代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丁淑玲;;论《人间词话》中的“境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赵晓红;;沈从文论“海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陆克寒;;瞿秋白文艺思想的构成要素与内在理路[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2 钟名诚;;朱光潜文学批评方法论[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3 蒋永青;;“神圣之位置”——王国维境界之“真”的文化意蕴[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4 孔建平;;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5 郭世轩;;论朱光潜文学批评中的古典主义倾向[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6 王姣;;形式美感与李长之“感情的型”的理论主张[A];《网友世界》(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1928-1937)[D];北京大学;2011年
7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6 徐春;1940年代周扬、冯雪峰对《讲话》阐释的差异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许金花;启蒙与革命的合力之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钢;;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罗钢;;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探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2期
3 罗钢;;眼睛的符号学取向——王国维“境界说”探源之一[J];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魏奇;;追赶梦中的“蝴蝶”——陈孝英幽默理论研究述评[J];唐都学刊;1989年02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1410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1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