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堡》看卡夫卡的主体性建构
本文关键词: 《城堡》 卡夫卡 主体性 他者 出处:《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主体性一直以来是很多哲学家、理论家和文学家思考的重要问题,卡夫卡通过《城堡》中K对城堡追逐的过程及其特征传达了他对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思考。他像K一样通过各种努力企图把握完整统一的自我,但他的生活处境就和K面对的他者现实一样是破裂崩溃、不可掌控的,因此主体性的建构是无限延伸、不会终结的,那种追逐终极自我的美好愿望只是一种虚妄的幻想。
[Abstract]:Subjectivi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any philosophers, theorists and writers. Kafka conveys his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through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s pursuit of the castle in Castle. Like K, he tries to grasp the whole and unified self through all kinds of efforts. However, his life situation is just like the reality of "other" faced by K is broken down, uncontrollable, so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ivity is infinitely extended and will not end. The good desire to pursue the ultimate self is only a false fantasy.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21.074
【正文快照】: 对于卡夫卡小说中充斥着的复杂的身份问题,大多数的研究者立足于从父子关系方面分析儿子的身份,从民族文化方面分析犹太人的身份,抑或是从表现生存焦虑方面分析现代人的身份,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卡夫卡关于身份建构的理解。但是截至目前,很少有人从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明;自由与放逐:《美国》对西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李妍;;永不靠近——读《城堡》所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欧阳长铖;;无止尽的寻求到无法避免的生存“焦虑”——解读卡夫卡作品里的生存情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4 刘岩;;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5 辛鹏宇;;受禁的自由——《城堡》与卡夫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9期
6 罗锡文;;论卡夫卡的自我分裂[J];当代小说(下);2010年03期
7 曾艳兵;;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8 曾艳兵;;论福楼拜对卡夫卡思想与创作的影响[J];东方论坛;2009年05期
9 曾艳兵;;卡夫卡与古希腊文化[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10 鲁长安;;寻幽探秘窥《起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2 高玉秋;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琳;颓废时代的艺术意志[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2 高瑞刚;“他是人类的替罪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4 谭丽;《城堡》的神话原型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凰;信仰作为存在的根据与表达[D];中南大学;2011年
6 伍清玲;“未完成的人”—卡夫卡创作中的动物形象[D];中南大学;2011年
7 穆晶晶;20世纪中西精神漂泊主题文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李娟;陈染的“生存镜像”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9 林秀叶;西方人兽变形文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何成;卡夫卡小说对残雪小说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薇薇;“出发”与“到达”——卡夫卡小说中“自我”的迷惘与困惑[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2 俞红秀;分裂 变形 死亡——卡夫卡的异化世界[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3 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J];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弗洛伊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5 陈婷婷;走近卡夫卡[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朱文信;卡夫卡:一条在理性密林中迷失了的路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丁俊玲;“飘忽”的“影子”——卡夫卡《御旨》解读[J];名作欣赏;2004年04期
8 曾艳兵;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陈小曼;对恐惧与死亡的拥抱——卡夫卡及其作品解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0 解英兰;卡夫卡——生平与创作的零距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马素娟;;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现象[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4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8 陈晓兰;;现代派文学与大都会——从波德莱尔的“游荡”到卡夫卡的“睡眠”[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9 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读写互陈 修炼写作内功[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10 秋芹·歌乐;罗璇;;德国三位传媒型作家作品中的东方意象[A];东方丛刊(1998年第3辑 总第二十五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洪烛;无法模仿的卡夫卡[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曾艳兵;卡夫卡和三个女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曾艳兵;卡夫卡与三个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老庄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石剑峰;卡夫卡全集捷文译本首次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石湾;卡夫卡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克姗;卡夫卡作品中的小丑形象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2 贾秀平;卡夫卡的生活与信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明明;“我写的一切都跟您有关”——卡夫卡的父亲情结[D];兰州大学;2011年
4 佘永强;论卡夫卡小说主题中蕴含的荒诞[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瑞;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自传性和超越性特征[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安冬;论卡夫卡思想创作中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45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45160.html